首頁 兒童精神分析

第34章 早期焦慮情境及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8)

字體:16+-

內射和投射之間的互動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應超我形成和客體關係[150]兩者之間的互動,其結果是兒童找到駁斥害怕外部世界的方法,同時,通過內射真實而“良好”的客體來緩和焦慮情緒。由於良好真實客體的存在還可以減少兒童對內射客體的恐懼和兒童的罪疚感,兒童對內在危險的恐懼加強他對母親的固著,並且大幅提升兒童對愛和幫助的需要。弗洛伊德解釋說我們能理解的兒童焦慮,他的焦慮可以被歸結為一個原因:兒童想念他所愛的人或者他渴望見到想念的人[151]。弗洛伊德把焦慮追溯到未成熟個體完全依賴其母親的那個階段,想念所愛和渴望見到的人,經曆得而複失的愛、危險客體的消失、黑暗中獨處的恐懼、與不相識的人獨處的恐懼,所有這些都是早期焦慮情境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說,都是兒童害怕的內化危險客體和外部危險客體。在晚期發展的某個階段,除了這些焦慮,還有對客體的憂慮,兒童現在害怕他的母親會在自己幻想攻擊中死去,他會成為孤零零的一個人。關於這一點,弗洛伊德說[152]:嬰兒還不能區分暫時離開和永久離開。一旦嬰兒看不見母親,他就會做出行為反應,似乎他永遠都看不見母親了。兒童必須重複經曆母親不會消失的事實,最後確信這個真相:母親暫時消失以後還會重新出現[153]。

根據我對兒童的觀察,母親必須以她真實的存在多次證實她不是那個“壞”而充滿攻擊的母親。兒童需要一個真實的客體,抗擊他對可怕內射客體和超我的恐懼,再者,母親的真實存在證明她沒有死亡。隨著兒童與現實的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兒童更多使用他與客體的關係以及各種活動和升華,幫助抵抗超我的恐懼和超我的破壞衝動。我討論的出發點是焦慮激發自我的發展,兒童在克服焦慮的努力中,兒童召喚自我支持建立與客體的關係,以及與現實的關係,所以,為了兒童適應現實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努力建立客體與現實的關係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