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兒童精神分析

第32章 早期焦慮情境及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6)

字體:16+-

兒童罪疚情緒與外尿道施虐和肛門施虐緊密相關,這些情緒來源於幻想攻擊,在施虐高峰期[123],兒童幻想攻擊母親的身體。在早期分析中,我們了解兒童害怕“壞”母親,這個母親不斷要求兒童歸還大便和從她那裏被偷走的幹淨小孩,因此當生活中母親(或者保姆)要兒童保持清潔的同時,她就變成了一個“壞”人,這個“壞”人不僅要求兒童遠離大便,而且在兒童的幻想中,這個人總是想要從他的身體內武力奪走這些大便。另外一個巨大的恐懼來源是內射意象,因為兒童的破壞性想象力針對的是外部客體,他總是以為身體內部有同樣野蠻的破壞性攻擊。

在這個階段,把糞便比作危險、有毒、可燃燒物甚至各種攻擊武器,其結果就是兒童害怕自己的排泄物變成攻擊自己身體的武器。這個排泄物等於攻擊工具,以及兒童的攻擊幻想進一步造成兒童害怕外部和內部客體的攻擊,這些焦慮的源頭全部都強大無比、手段高明,我認為訓練孩子“保持清潔”是造成兒童焦慮情緒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因此,兒童表示厭惡、遵守秩序和保持清潔,這些反應的形成來自於各種不同源頭的焦慮情緒,這些源頭都來自早期危險情境。從肛門期的第二個階段開始,兒童與客體的聯係已經發展,我們知道,他的憐憫反應更加顯著可見。而且正如我之前所強調,他對客體的滿意情緒保證點沒有納入這種嚴厲的罪疚情緒,也沒有考慮焦慮情緒與前性器階段發展趨勢的緊密聯係。這種早期“保持清潔訓練”給成年人的永久印象及其影響兒童終身心裏發展的方式——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成年人的精神分析中看見——它們均指向兒童早期“保持清潔”的做法,以及由此導致的罪疚情緒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係。費倫齊(Ferenzi)在《性習慣的精神分析》(1925)中委婉表示,這兩者之間有更加直接的因果關係,而且存在某個超我生理前導,他把此前導稱之為“括約肌道德”(sphincter morality)。了兒童自己的安全,保護他不受外在和內在的破壞,客體修複成原樣也是他身體保持完整無損的必要條件[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