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兒童精神分析

第24章 兒童分析技巧(19)

字體:16+-

[56]在這裏我們可以與弗洛伊德在《嬰兒期神經官能症史》(1918)中提到的案例做一個有趣的類比。厄娜五歲時,也就是她最後一次看到父母**之後的十八個月,她隨全家去拜訪祖母。在那次拜訪中,她也跟父母一起住,但並沒有機會看到父母**。然而有一天她把祖母嚇了一跳,她說:“爸爸和媽媽爬上床,一起扭來滾去的。”這句話令人費解,直到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她是把兩歲半的記憶翻出來了,盡管她已然忘記了這件事,這件事卻一直存儲在她的腦子裏。她三歲半的時候,這份記憶被激活了一次,但又重新被忘卻了,直到十八個月之後,當她遇到與父母同睡的相似場景時,潛意識中激發起想再次看到同樣事情的期待,早期的經驗也被喚起了。在厄娜與狼人的案例中,原始場景被完全壓抑了,但隨後又被重新激活,暫時帶回了意識層麵。

[57]在《抑製、症狀與焦慮》(1926)一文中,弗洛伊德陳述道:神經官能症的爆發由呈現出來的焦慮量決定。我的觀點是,焦慮通過破壞性傾向被釋放(參見第八章、第九章),神經症的發作可能是破壞性傾向過度增加的結果。在厄娜的案例中,她目睹了原始場景升起憎恨心,從而引發了焦慮,最終導致疾病。

[58]參加亞伯拉罕的論文《力比多發展簡論》(1924)的第二部分。

[59]在分析中,她反複抱怨她常常會有的一種奇特感受。她說她有時會疑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隻動物。這種感覺後來被證實,是由於食人衝動帶來的罪疚感造成的。她常常在言語中表現出她的抑鬱,說出“生命中有些東西我不喜歡”之類的話。通過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種真正的厭世(taedium vitae)表現,並伴隨著自殺想法,其根源便是口腔施虐傾向帶來的焦慮感與罪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