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如果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即成功地把語言用作了分析的工具,前提是隻要孩子能夠開口說話。在漫長的分析過程中我們擯棄語言聯想的原因是,孩子們並不能很自如地講話,而且他們所遭受的焦慮僅允許他們用一種不那麽直接的形式進行表達。既然玩具與活動這些原始的表征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主要的表達媒介,我們自然不會僅僅依賴語言工具來對孩子進行深度分析。盡管如此,我還是相信無論孩子年歲如何,除非他們有了完善的表達能力,否則分析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語言構建了通往現實的橋梁。
[17]我必須補充一點:在他曆時278次的分析結束之後,他的困難已經消失,而且他的整個人格與氣質都大為好轉。他病態的恐懼和羞怯都去除了,重新成為一個快樂活潑的孩子。他克服了遊戲中的抑製行為,和其他小孩的相處也變得融洽起來,尤其是和他弟弟。分析之後他的發展一直都很優秀。根據他最新的陳述,在治療結束六年後,他在學校表現良好,對事物都充滿興趣,並且擅長運動。他也很聽話,能夠滿足他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社會要求。特別要注意的是,在他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後的幾年內,由於家庭變故他還經受了一些額外的壓力。
[18]我事先會從孩子的母親那裏了解孩子對於性器官和排泄過程的特殊稱呼,並在治療的時候用上這些稱呼。但為了更清楚明了地說明案例,後麵的案例介紹中我將不再用這些特殊的字眼。
[19]在第一章中,我提出了我的觀點並陳述了理由,即兒童分析和成人一樣,隻有對病人保持純粹的分析態度,分析情境才能被建立與維持。但在兒童分析中,在堅持這個原則的前提下,適當修正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如果一個小病人想要上廁所,但在家裏他也不能獨立上廁所的話,那我會跟著他去。但是我會盡可能少地協助他,以去除或盡可能去除這些協助中的關愛成分,因為孩子潛意識裏總是想要獲得關愛的。通過這麽做,我在兒童分析中展示了一種友好的態度,得以建立和維係分析情境,這種態度在成人分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病人從解析中獲得的這種滿足感及其深層動機必須服從於解析,另外,將這些滿足感和動機與隨後的聯想或遊戲聯係起來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彼得的案例中,他在廁所小便後說:“我正在尿尿,我有‘thingummies’呢。”然後繼續玩馬桶上男孩的遊戲。後麵的遊戲行為有些細節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即他父親的替代物(狗)不可以看男孩上廁所,但玩具女人可以看,這解釋了為什麽他之前馬上想小便,並希望我在場的原因。同樣地,我也會透徹地分析為什麽孩子在扮演遊戲中給予我這樣那樣的角色,或需要對他自己或對他的玩具們幫這幫那。除了極個別案例,通常最小的孩子也不會在現實中有**行為,而即便在最強的積極移情階段,都不會有孩子爬上我的膝蓋,對我表示親昵友愛。從這些事實可以大致看出我們在治療兒童時建立分析情境的現狀。當然,在診療時間失禁也是極個別的案例,哪怕孩子還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