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兒童不喜歡所有互動頻繁的遊戲,也缺乏靈敏的反應,這預示著他們以後會不喜歡運動,也通常預示著小孩哪裏出問題了,這個征兆很值得關注。
在很多案例中,無法盡情玩遊戲通常會在以後抑製學習。也有一些案例中,兒童雖然無法讓自己敞開玩遊戲,卻能在學業上取得不錯的成績,結果後來卻發現他們的學習動機大多是強迫性的,有些兒童後來還在學習上遭遇嚴重的瓶頸,感覺到了極限,這些在青春期時尤其明顯。
學習上的抑製就如無法盡情玩遊戲一樣,有著不同程度的強度和多種不同的形式,比如天性懶惰、缺乏興趣、特別不喜歡某些科目或者養成了拒做家庭作業的怪癖等,後來也僅僅迫於壓力,才不得不在最後一刻做作業。這種學習上的局限性通常也是將來各種職場問題的基礎。也就是說,職場上的抑製常可在兒童無法盡情玩遊戲中看出點苗頭。
我在論文《一個兒童的發展》[114](1921)中指出,兒童是否對性啟蒙表現出抵觸情緒,是判斷他們是否有問題的非常重要的指標。如果兒童回避這方麵的任何問題(這種回避通常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個勁地問這方麵的問題,或者跟這種強迫行為輪流出現),這個征兆通常預示著他們在求知本能上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障礙。眾所周知,兒童會不厭其煩地問問題,這種狀態發展下去通常會造成成人的沉思狂躁症(brooding mania),一般跟神經障礙有關係。
兒童出現憂鬱傾向、容易摔倒、習慣敲打自己或自我傷害都是各種恐懼和罪疚感的表現形式。兒童分析使我確信,這種反複出現的小事故——偶爾比較嚴重——隻不過是更為嚴重的自我摧殘和傷害的替代品,它們表征著各種不高明手段下的自殺企圖。很多兒童,尤其是男性兒童都會對疼痛過度敏感,但取而代之的是,他們通常會在很小的時候誇張地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然而這種滿不在乎隻不過是一種防禦或者掩飾焦慮的巧妙手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