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梁衡雜文集

第15章 說學問(3)

字體:16+-

抽讀一篇好文章好比是選一件做工精致的紅木家具,你隨便摸著哪個地方,輕輕敲一下,很滿意,不由得再四處撫摸一下,就更證實了這種感覺。又像一塊衣料,用手指撚一下,好;用手背貼一貼,手掌握一握,仍然好。文章的好,是說作者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本水準,他的語言,他的思想,他的綜合技巧。就好像蓋房,一起手用的就是鋼材、有機玻璃、鋁合金這些高檔建材,而不是土坯茅草。所以它就耐看,處處都好看,從頭至尾都經看。作者的基本功不到家,玩一點花架子,也許能收一時之效,譬若用茅草搭了一個野味的小棚,或者在泥房子上鑲了一個鋁合金窗戶。但這終究夠不上高檔,要想以這種作品傳世就更是可笑。我們常說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可卒讀,就是因為它夠不上這個標準。我也常用這個抽查的辦法對付其他的藝術,比如看電視劇,盯住屏幕看五分鍾,不能吸引人就換台。因為一個演員,有五分鍾的時間足可以展示他的才華,如果展示不出來,說明他本來就沒有。

學問不問用不用,隻說知不知

近日去看望96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談話間我提到:“您關於古代東方語言的研究對現在有什麽用?”先生說:“學問不能拿有用無用來衡量,隻看它是否精深。當年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有什麽用?”

一語如重錘,敲醒了我懵懂的頭腦。

是的,對學者來說,做學問單單是為了有用嗎?顯然不是。不但牛頓研究萬有引力時不這樣問,就是哥白尼研究天體運動、達爾文研究生物進化、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都不這樣問。如果隻依有用無用來衡量,許多人早就不做學問了。哥白尼直到臨死前,他的《天體運行》才出版,這時他已雙目失明,隻用手摸了一下這本耗盡他一生精力的書便辭世了。開普勒發現了眾星運動規律後說:“認識這一真理已實現了我最美好的期望,也可能當代就有人讀懂它,也可能後世才有人能讀懂,這我就管不著了。”類似的話許多學者、科學家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