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人之初性惡性善之爭。我卻說,人之初性本愚,隻是後來靠讀書才解疑釋惑,慢慢開啟智慧。凡書籍所記錄、所研究的範圍,所涉及的東西,他都可以到達,都可以擁有。不讀書的人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戶者無法理解環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既然書總結了人類的一切財富,總結了做人的經驗,那麽讀書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知識、才能、氣質。當然讀書之後還要實踐,但這裏又用到了高爾基的那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你腳下不踏一梯,你的實踐又能走出多遠呢?那就隻能像一隻不停刨洞的土撥鼠,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樂,但實際上已比別人少享受了半個世界。
一個人隻有當他借助書籍進入精神世界,洞察萬物時,他才算跳出了現實的局限,才有了時代和曆史的意義。古語雲“讀書知理”,誰掌握了真理誰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讀書人最勇敢,常一介書生敢當天下。像毛澤東當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識分子而獨上井岡,麵對腥風血雨堅信必能再造一個新中國,他懂得階級分析、階級鬥爭這個理。像馬寅初那樣,敢以一朽老翁麵對洶洶批判,而堅持到勝利,他懂得人口科學這個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置之度外。
讀書又給人最大的智慧。愛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頓之書的基礎上,發現相對論,物理世界一下子進入一個新紀元。馬克思窮讀了他之前的所有經濟學著作,發現了剩餘價值規律,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一下子開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他們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觀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這是常人之所難及。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讀書造人,你要成為某方麵有用的人,就得攻讀某方麵的書,你要有發現和創造就得先讀過前人積累的書。毛澤東講,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給以總結,曆史也就真的產生了毛澤東、鄧小平這樣的巨人。這就是為什麽一個民族的或者世界的偉人,必定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一個讀書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