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用經濟思維看懂世界格局

第8章 全球化的最後一班車,以後沒有了

字體:16+-

前文我們說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劇變。影響最大的,就是蘇聯解體。

這除了讓美國那巨大的軍事壓力忽然卸下外,也讓它得以擺脫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帶來的巨大痛苦:銀子流水一般出去,卻連個響聲也聽不見。最讓人痛苦的,就是那讓美國人自己看見都發愁的10000多件核武器和龐大的常規武庫——僅日常維護費用,就是個天文數字。

更加可喜的是,日本經濟帝國也垮了。作為戰利品,整個日元經濟圈的所有成員都喪失了防禦力,任憑歐美兩強掠奪。歐美兩家誰也顧不上理睬對方,趴在“日元經濟圈”的屍體上,狠狠地喝飽了血,吃夠了肉。

這雙份的紅利,讓雙方都各自消停了幾年。其間,它們平心靜氣,理順、改革內部經濟結構(如美國,在搞信息技術主導的“知識經濟”),或者忙於自身組織的擴張(如歐洲,在準備歐盟的擴大和迫在眉睫的歐元區建設)。

恰如同亞馬遜森蚺,在吞噬短吻鱷後,需要靜養很長時間,慢慢消化吃下去的血肉。半年內,森蚺就不必再進食。

然而,到20世紀90年代末,紅利已經吃完,“森蚺”需要再次尋覓獵物和犧牲品。

美歐環顧四周,發現這個星球上,大國(日本、巴西、阿根廷、俄羅斯)都被吸幹了血倒在地上奄奄一息,已經沒有了吸血的價值。唯一的犧牲對象,隻有對方。

於是兩強難免惡戰一場。

歐洲實力弱,於是取守勢:1999年元旦,建立歐元區,企圖通過加強歐洲自身的經濟整合,增強在角逐中的實力。

然而,美國通過利用歐洲急於驅逐俄羅斯在巴爾幹勢力的心理,以北約的名義,在歐洲心髒點燃了“火藥桶”。歐元區頓時受到重創:資金大量外流,流入了最後一個“安全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