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嬰兒一出生就不讓他接觸語言的話,他會自己發展出語言嗎?”
《語言本能》(史迪芬·平克著,洪蘭譯,商周出版)這本書探索人類在語言方麵的進化,其中《描繪天堂——生來就會說話的嬰兒》詳盡剖析嬰幼兒的語言曆程。“所有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都帶有語言能力。”這話聽來有點嚇人,但本書與《嬰兒的感官世界》同時提到心理學家艾瑪斯(Peter Eimas)及其同僚的實驗,他們研究一及四個月大的嬰兒,發現小寶寶們能區分ba、pa的語音差異。科學家們相信,嬰兒天生具備語言能力。
所以,如果不給嬰兒語言環境,他會自己發展出語言嗎?史迪芬·平克提到,公元前七世紀時,埃及法老想知道世界上最原始的語言是什麽?遂將兩個初生嬰兒送至牧羊人的草棚裏撫養,不讓他們接觸人類語言。兩年後,牧羊人聽到小孩說:bekos,法老王的語言學家們反複推敲,認為是小亞細亞的一支印歐語係的語言,叫作腓尼基語。
這故事的趣味性成分較大(或許也具政治性)。依我想來,那孩子發出的聲音或許跟bekos沒什麽關係,他隻是在模仿一隻誤吞核桃、咳個老半天的小山羊而已。
有一點倒是真的,科學家們證實小嬰兒擁有將語言中經常使用的音素作分類的能力,換言之,他們除了會分辨父母的語言音素,也能分辨外國語言音素。這種高超的能力使他們很快辨別出誰是雞言、誰是鴨語、誰又在嘎嘎地講起鵝話來?可惜的是,嬰幼兒學會講話後即逐日喪失這種能力。難怪長大後學另一種語言會學得七竅生煙。或許是上天認為你已學會一種人話,故收回他的全能耳朵吧。
假若狹隘地解釋“母語”乃指媽媽教(講)的話,那麽,我肩負的責任不小,得教小家夥普通話與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