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想要具備其價值,需要有行動來支撐。隻發芽而不結果實的花木,通常無心無髓。哪棵樹有果實之利,哪棵樹隻有遮陰之用,人們應該加以分辨。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27
如果你來做這樣一個試驗:坐在辦公室裏——周圍有6名職員,把其中一名叫來,對他說:“請幫我查一查百科全書,把哥立奇的生平做成一篇摘錄。”那個職員會平靜地說:“好的,先生”,然後就去執行嗎?
可以說他絕不會。相反他會滿臉狐疑地提出一個或數個問題:
他是誰?
哪套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放在哪兒?
這是我的工作嗎?
你不是指俾斯麥吧?
為什麽不叫別人去做呢?
他是過世的人嗎?
急不急?
我是否把書拿來,由你自己來查?
你為什麽要查他?
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問題,解釋了怎麽樣去查那些資料,以及你為什麽要查的理由之後,那個職員會走開,去找另一個職員幫他查哥立奇的資料,然後又回來對你說:根本查不到這個人。
當然,如果你是聰明人,你就不會對你的“助理”解釋,你會滿麵笑容地說:“算啦”,然後自己去查。這種被動的行為,這種道德的愚行,這種心靈的脆弱,這種姑息的作風——都在把這個社會帶到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危險境地。
如果人們都不能為了自己而自動自發地行動,你又怎麽能期待他們為別人采取行動呢?
在美國曾經廣泛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把信帶給加西亞。
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加西亞將軍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地獲得他的合作。
怎麽辦呢?有人對總統說:“有一個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