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年輕時混跡江湖之所逐鶩,一旦到手,居然隻覺著萬分累贅。
野渡頭終於匯成為港市,其間往往要經過千百年,所以故事多不勝數。有些段子會往來流竄,原本發生在甲地的事,由於要在乙地講述,情節便會搬到乙地上演;有些段子裏的人物鮮活惹趣,舍不得讓外地人獨享,索性給安一個本鄉的戶籍。這一類張冠李戴的情況,往往以野渡的故事最多,像《郭老媼》這個故事,原先出自《夷堅誌·支丁卷四·朱四客》,之後曾經被說書人施耐庵轉化到《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人》。但是在程檇亭的《荊湖紀聞》之中,故事就叫《郭鐵槍》了,作者還把這故事的發生之處移置於“江夏東百三十裏劉五渡”,正是黃十五那所小祠的所在之地。
《郭老媼》也罷,《郭鐵槍》也罷,這一對母子的故事發生的時間顯然要比《黃十五》的故事晚了許多,當時的劉五大約已經不在了,而津渡能以其人為名,可知在地經濟應該是發達得不惡,人們能傳頌其名,應該不會是因為他鑄成了“沒奈何”罷?
在沒有進一步的材料佐證之下,後人也隻能假設:受了孔思文一場點撥之後,劉五悟出後世所謂“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真正懂得了銀錢必須流通才有價值的道理。大概也因此而能賺得一個身後之名——劉五渡罷?
郭鐵槍原先不叫郭鐵槍,就叫癩鵝。在劉五渡開一爿名喚“郭棧”的小客店。此子自幼沒了父親,依著老娘維持店中生計,年事稍長,就能獨個兒挑起裏外經營,是個能為人。癩鵝少年時曾經跟著一個因病羈留在店裏的武師學了一套號稱是“楊家槍”的槍法,日夜演練,居然有些個模樣。但是他的母親從來不許他在人前賣弄武藝,癩鵝聽話,可卻不能明白其中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