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
少爺 三四郎
提起夏目漱石,本地讀者多半會聯想到《我是貓》這部膾炙人口的大作,至於未曾讀過其作品的人,往往可以在坊間的日本書籍或刊物中發現夏目漱石的大名或是著作被提及,筆者最初就是在日本的推理小說及漫畫書中得知夏目漱石的,當時對於日本人信手拈來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文句、思想,引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語或行文中,曾感到十分好奇,這個問號在腦中盤旋多時,直到閱讀《少爺》《三四郎》,沉浸於其魅力,也借機了解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於一八六七年(慶應三年)二月九日,東京人。夏目家在江戶地方有龐大勢力,金之助身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但由於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漸沒落,因此不受期待的幺兒出生後一度寄養在別人家,兩歲時便被過繼為嚴原家的養子,此後因養父母情感不睦以及養父的工作變換而經常遷居。十歲時才總算回到親生父母身邊,然而這樣幸福的日子極其短暫,父兄一向與他不睦,並對他濃厚的文學誌向不以為然;母親則在他十五歲時因病去世,於是金之助在十九歲時就離家展開外宿生涯。童年的遭遇對於金之助的心境以及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從幾部帶著濃厚自傳色彩的著作《少爺》《三四郎》《之後》《道草》等等都可見其端倪。故事裏的主人翁多半有著良好的家世,卻不受父兄所重視,因此他們的心境往往孤獨,很早就意識到要自力更生,但內心則無不渴求親情的溫暖。有人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征”。作家因自身遭遇或基於悲天憫人的情懷而意識到真實世界的不完滿,嘔心瀝血發而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問世,但這份感動人心的力量往往來自於苦痛與不幸。回顧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