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禁忍不住的創作衝動裏,一隻緩步在白漆窗欞上剝啄來去的禽鳥開啟了遠道專程而來的藤井賢一所交付的任務。這是(在我的想象中)胡金銓導演那部始終沒有開拍的片子的第一個鏡頭。
這隻鳥,應該是當時北京常見的冬候鳥,灰鶴或者太平鳥。春天裏飛南去了,到了初秋時節又飛了回來。也可以這麽說:我把章士釗在倫敦客寓之所偶然驚見的那隻禽鳥借了來,放在時間相當接近的另一天涯、另一窗外。
鳥兒短暫停留的窗欞是北京協和醫院的病房外側,病房裏,坐著一個神情歡快、正在寫信的半老之人,離他自己所預期的“可活到八十歲”還有漫長的二十六年。他寫道:
大孩子、小孩子們,賀壽的電報接到了。你們猜我在哪裏接到?乃在協和醫院304號房。你們猜我現在幹甚麽?剛剛被醫生灌了一杯篦麻油,禁止吃晚飯。活到五十四歲,兒孫滿前,過生日要捱餓,你們說可笑不可笑?你看公公不聽話不乖,過生日還要吃瀉油,不許吃東西呢!
第一場戲也就結束在這一個簡短的家常話上。我們還不知道:他就是梁啟超。這是民國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梁啟超畢竟還隻剩下兩年殘餘的生命。
“為什麽是梁啟超?”
藤井賢一非常不解。在他心目中,胡導演對於近代史上多少偉大的人物和事件也許都不願意放過,但是從袁世凱竊國自專出發,無論是以革命、犧牲、權謀、暗殺、戰爭為背景號召,或是以民主、教育、文明、和平、寬容為主題價值,說得大一些、寬一些,這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政權的蹣跚學步時期,多少從微末以至於洪荒的深刻變動正在發生,以建構新生命、新社會、新世界、新國家……為規模的故事,為什麽會落在這樣一個人物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