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經在一篇文章裏帶過一筆,大意是說:舉凡大流氓、大財主、大軍閥活到了晚年,都會變得慈眉善目起來。寥寥數語,斫破恕道,極為犀利。這冷眼所及,讓那些未老之前沾上亂臣賊子眉目的人很難翻身。活了九十一歲,在台灣以“總統府資政”的“名爵”壽終正寢的趙恒惕(一作惖)當可作如是觀。
趙恒惕是晚清留日士官生,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科,同盟會元老,也是蔡鍔的學弟,和閻錫山、唐繼堯、李烈鈞、程潛、李根源等一時人物都是同期同學。他在一九〇九年回國,到廣西追隨蔡鍔開辦陸軍小學堂,為中國現代化的陸軍播種育苗。這一批初出茅廬的軍事幹部,在推翻滿清這樣一份大事業的拓展上,要比許多革命黨人看得更遠、走得更踏實。如果就建立民國的方略看來,留日青年士官生倒是比較接近同時期出身光複會的呂公望,他們都堅決相信:不滲透、占有、控製乃至建立軍隊,則民主共和無可期。
雖然立足廣西,但是和出身山西的閻錫山、出身江西的李烈鈞、出身雲南的唐繼堯沒有什麽兩樣,誰不想衣錦於鄉梓之邦呢?在那些年輕的湖南籍軍人的心目之中,也無不有立馬三湘、共家鄉子弟奠功立業之思。日後蔡鍔以雲南之護國軍討袁而振百年聲譽,也的確情非得已。如果假之以一旅之眾,開府湖南而張其旗鼓,蔡鍔的確犯不著在槍林彈雨中時刻待援而日夕不至,滯留於唐繼堯的征川前線活受罪。
宣統二年(1910)十月間,出身湖南善化的沈秉堃由藩台擢升為廣西巡撫,未期年而武昌首義爆發,沈秉堃在藩司王芝祥與提督陸榮廷的勸誘與裹脅之下,起而支持革命,宣布廣西獨立。在這個時刻,首先擁兵響應的就是趙恒惕。他親率所部新軍,馳援武漢,這裏麵不是沒有道經湖南以驕其父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