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十七年(1894),浙江紹興府府學考場裏前來應試的人不知凡幾,人叢中頗有些奇觀。今回有一幕,百年不見——前頭走著個身形魁梧的大個子,雙手各提著一隻考籃兒,腰上係著條又寬又長的腰帶,腰帶的另一頭牽在一個瘦弱矮小的孩子手上,人當他們是父子,卻也不能無疑,畢竟父子同年考秀才的十分罕見。若非父子,他們的關係就更費疑猜了。
試後發榜,一前一後兩人都中了,隻不過名次和行次是倒過來的。走在前頭的田沛鋆勉強得雋,而走在後頭的蔡椿壽是田沛鋆的妻舅,年紀比這位二姐夫小上二十春秋,卻高中了前列。他是這一榜裏年紀最小的童生,隻有十四歲。不過當時期望他將來能為紹興府掙一個“連捷”狀元的人恐怕都要失望了,這孩子一生的功名到此為止。
他更了不起的事功也不是以蔡椿壽之名成就的。他的號叫“東藩”,有時寫成“東帆”或“東颿”。此公舉業蹭蹬,多少與他不合時宜的個性有關,也與他所向往的文章境界和價值有關。後來他磨盡數十年青春,受盡書商剝削,騁一生之力,寫下十一部《曆朝通俗演義》(或稱《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共一千零四十回,七百萬字,不可謂不是巨著了,甚至我們還可以說:他恐怕是近世以來最用功、最獨立、也最偉大的平民曆史教育家。
蔡東藩命途之坎坷也相當罕見。他在六歲之前,還能跟著兩位哥哥讀書,但是時間不長,大哥就因病亡故。比他大四五歲的二哥也在青春期忽然罹患了一種怪病,先是兩腿癱瘓,之後全身逐漸麻痹,藥石不能回天,很快也就跟著他大哥去了。接著是一雙父母,或許是由於兩個大兒子先後去世而積憂成疾,隨即過世。至於嫁出門的三個姐姐,沒有一個能養兒育女,也相繼撒手人寰。蔡東藩尚未成年,便得主持一連串的喪事,還向那位憨厚的二姐夫田沛鋆舉債成服,情境可以說萬般窘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