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乘止觀述記

第9章 大乘止觀述記(6)

字體:16+-

卷第六

(醜)二,巧示順入方便。

問曰:淨心之體,既不可分別,如諸眾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妄念分別,體是淨心,但以分別不息,說為背理,作此知已。當觀一切諸法,一切緣念,有即非有,故名隨順。久久修習,若離分別,名為得入。即是離相體、證真如也。此明第一離相以辨體狀竟。

此科文雖不長,而字字緊要。正南嶽苦口悲心,的指吾人進修之路、方便之門也。明得此旨,始有入處。上言淨心之體,不可分別。能分別者,實非淨心。其如諸眾生等,無始以來,念念不停,無非住在分別心中。即令發心修行,亦是起念分別。既是分別,即與心體相違。然則雲何方為隨順淨心,而能得入耶?此段問詞,正是吾人所欲問者。即如本書,以第六意識修止觀,而此識即分別心也,以此而修,與《楞嚴》不可用生滅心為本修因,及本書淨心不可以緣慮所知之義,如何融會?凡抱此等疑情者,可將本科答詞,仔細究明,則疑團盡釋,而於下文所明以何依止之義,便能得其綱要矣。大眾其諦聽之。

夫一切分別,但是淨心所現之虛相。以但是虛相故,名之為妄念。以原是淨心所現故,則體是淨心。所謂全真起妄,全妄即真,如全水起波,全波即是水也。此理為吾人所應知者。又分別既體是淨心,有何背理,名之為妄。然所以說為背理者,無他,但以其分別不息耳。當知種種過咎,皆由“不息”二字而起。所以名為妄念,不名真心。若當下息得,即是唯一淨心,妄於何有?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是也。蓋濁波一停,便得淨水。若其迷水逐波,徒資流浪。然若波外覓水,亦是癡人。此理尤為吾人所應知者。能如是知,便當起修。夫眾生住在分別心中久矣,若雖知之,而不修觀行,妄念雲何便息?“作此知已”四字,不可忽略讀過。須知若無第六識分別作用,如何能知?今雲“作此知”,可見全仗此識作意,方能知也。吾輩凡夫,久在迷途,所以能知佛法好處,能知念佛生西,以及能知妄心真心之別,無非此識作用。由此即可例知本書以第六識依止淨心修止觀之理矣。“已”字當著眼。既作此知,便起觀行。若其徒知不行,作而弗已,便是分別不息。凡夫過咎,全在於此。遂致第六識慧心所,本是妙觀察智相應品,而無始以來,反得一妄念之名。背理之愆,豈不可痛!豈不可惜!前返妄歸真文中,“聞此法已”之“已”字,亦是此意。若但求多聞而不已,則既無觀行,必致所知障起,增長我慢,反招罪過,不但被嗤為口頭禪已也。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