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子)四,釋法身。
問曰:雲何名此心以為法身?答曰:法以功能為義,身以依止為義。以此心體有隨染之用,故為一切染法之所熏習。即以此心隨染故,能攝持熏習之氣,複能依熏顯現染法。即此心性能持能現二種功能,及所持所現二種染法,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以為法身。此能持之功能,與所持之氣和合故,名為子時阿賴耶識也。依熏現法之能,與所現之相和合故,名為果報阿賴耶識。此二識,體一用異也。然此阿賴耶中,即有二分。一者染分,即是業與果報之相。二者淨分,即是心性及能熏淨法,名為淨分。以其染性即是淨性,更無別法故。由此心性為彼業果染事所依,故說言生死依如來藏,即是法身藏也。又此心體,雖為無量染法所覆,即複具足過恒河沙數無漏性功德法。為無量淨業所熏故,此等淨性,即能攝持熏習之氣,複能依熏顯現諸淨功德之用。即此恒沙性淨功德,及能持能現二種功能,並所持所現二種淨用,皆依此一心而立,與心不一不異。故名此心為法身也。
此第四釋自性清淨心,又名法身之所以也。凡立一名,含義匪一,即各有所取。如“法身”二字,尋常釋“法”為軌持,謂攝持之軌則也,如長短方圓等。是取體義。釋“身”為積聚,謂積而聚之,如積聚五陰、和合四大等。是取用義。本書以功能釋“法”,則為用義,蓋舉體起用也。以依止釋“身”,則為體義,蓋攝用歸體也。
此科文長,茲先分出章段,令易體會。自“問曰”至“依止為義”,乃標示名義也。自“以此心體”至“顯現染法”,釋功能義。自“即此心性”至“不一不異”,釋依止義。“故名此心以為法身”句,結成。此初約染分,以名法身義也。又自“此能持之功能”,至“果報阿賴耶識”,明功能之體狀也。“此二識體一用異”句,明依止之體狀也。自“然此阿賴耶中”至“名為淨分”,為牒染標淨,明有二分。蓋“法身”一名,含有具足隨染隨淨二種功能,及染淨二法皆以此心為所依止之義。以上既明染分,以下須更說淨分也。自“以其染性”至“更無別法故”,明此心能隨染淨及染淨皆依一心之所以也。自“由此心性”至“即是法身藏也”,結前染分,兼明如來藏、法身藏,名異實同。自“又此心體”至“功德之用”,釋功能義。自“即此恒沙”至“不一不異”,釋依止義。末句結成。此次約淨分,以明法身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