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乘止觀述記

第17章 大乘止觀述記(14)

字體:16+-

卷十四

(戊)第二大科,明止觀境界。分三。(己)初,標。

二,釋。三,結。今初。

次明止觀境界者,謂三自性法。就中複作兩番分別。一總明三性。二別明三性。

上明止觀依止,隻一自性清淨心。今複約一心,開三自性,以為止觀境界者,因凡夫久已迷真成妄,須依三自性,為所觀之境,乃有下手處。是為定境觀心之法門,故曰“三自性法”。須知約不變隨緣言,則即一成三;約隨緣不變言,則雖三實一。蓋真實,即自性之體大;依他,即自性之相大;分別,即自性之用大。體相用三大,從來不離,可知三性無際,舉一全收矣。克實論之,法身無為,不墮諸數,一且不立,何況有三?今開為三者,乃南嶽大師,大悲心切,為眾生故,不得已而建立耳。

(己)二,釋。即為二。(庚)初,總明三性。二,別明三性。今初。

所言總明三性者,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悉名真實性。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賴耶識,此即是依他性。六識七識妄想分別,悉名分別性。此是大位之說也。

障即是垢。“出障”者,盡除垢染之謂。“佛淨德”者,佛之圓滿清淨妙德也。蓋一明出障之淨用,一明圓顯之淨德,故分列出障真如、佛淨德二名。然即此真如出障,便成諸佛淨德;亦即此淨德圓顯,便是出障真如,即二即一,故悉名真實性。“真實”者,真實不虛也,《唯識論》名之為圓成實性。“在障之真”,即在障真如。為不生滅法;“染”即無明,為生滅法。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名阿賴耶識,亦名業識。今複名為“依他性”者,即明其非同真實故。《唯識論》雲:“依他眾緣而得起故”。“他”字即通指染淨緣熏。謂依淨熏起淨用,依染熏起染用,故《唯識論》名為依他起性。六識依七識為根,故此二悉名“分別性”。“妄想分別”,即指六七識言。《唯識論》名之為遍計執性,謂周遍計度,而起執著也。然周遍執計,義局凡夫;今此書取“分別性”之名者,乃徹上徹下,義通十界。因分別性,佛亦有之,如對機說法,即清淨分別性是也。以三性立義不一,今且約大位為說;又委細別明,尚在下文,今乃略判,故曰“此是大位之說”。問:下文約凡聖差別,將三自性各開為二。而此總明中,真實性,則偏約聖邊無垢義說;分別性,則偏約凡邊染濁義說,何耶?答:此正大師教化眾生之要旨也。誠以凡夫全真成妄,非從染濁分別性進修,何由返妄歸真?又複染淨體融,本來平等,故真實偏約淨,分別偏約染,以明凡夫修止觀,唯有從染濁分別性著手。令其性依淨熏,而起淨用。於是轉識成智,染除淨顯,便能真如出障,淨德圓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