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自我與無意識

第4章 對無意識的同化所造成的結果

字體:16+-

在對無意識進行同化的過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產生了:有些患者因此建立了顯著的、甚至是以不愉快的方式所增強的自信心或自尊心;他們明了一切,完全清楚本身無意識所持續發生的種種。他們相信,自己已經徹底掌握無意識所浮現出的一切。但是,他們的情況卻總是讓診治的醫師束手無策。此外,還有一些患者受到無意識內容的貶抑甚或壓製。他們的自信心低落,心灰意冷地看待無意識所產生的所有特殊內容。總之,前者在自信心高漲的情況下,為本身的無意識承擔起責任,但這樣的責任卻過度擴大,完全超出了實際的可行性;後者則在麵對那些受到無意識影響的人生遭遇時,真切地認識到自我(Ich)的無能為力,最終拒絕為自己負起任何責任。

當我們更仔細地分析這兩種患者的極端反應方式時,就會發現:在前一類患者樂觀的自信心背後,其實存在著與後一類患者同樣強烈的無助感,或更確切地說,是遠比後一類患者更強烈的無助感。他們意識裏的樂觀精神在麵對這種無助感時,看起來就像一種功能不彰的補償。同樣地,在後一類患者悲觀的自我放棄的背後,竟存在著頑強的權力意誌(Machtwille)。他們的權力意誌所含帶的自信,其強度甚至是前一類患者意識到的樂觀精神的數倍以上!

借由這兩類患者的反應方式,我粗略地說明了兩個極端,不過,隻有真實的案例才能讓我們看到此兩者間更細微的差別。正如我曾在其他地方談到的,如果所有接受分析的患者,都無法在發病初期立刻擺脫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讓自己不再需要進一步治療的話,那麽,他們的無意識首先會因為本身不正常的精神官能症傾向,而濫用剛取得的知識訊息。在此,患者的狀態相當關鍵,畢竟患者在這個階段,還會從客觀層麵(Objektstufe)理解一切事物。換句話說,他們的理解均直接和客體有關,而沒有區分本身的無意識影像(Imago)和外在客體的差異。[18]喜歡把“別人”視為客體的患者,會依據本身對自我認識這部分所進行的一切分析,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反正別人就是這樣!”因此,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讓世人有所明白、領悟,至於他們的態度是否具有包容性,則取決於個人的方式。然而,有些患者始終覺得自己是別人的客體,而非別人的主體,他們會因這樣的認知感到抑鬱不快,從而陷入困境(我在這裏當然沒有談到,許多生性比較馬虎的人隻會隱約體驗到這個難題)。上述這兩類患者和客體的關係都會增強,但不同的是,前者與客體的關係具有主動的意義,而後者與客體的關係則具有回應的意義。此外,這兩類患者的集體特征也會顯著增強,隻不過前者擴大了本身的行動範圍,而後者則擴大了本身的忍受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