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民國文人也玩微信的話,那麽沈從文的朋友圈一定非常熱鬧。他有很多朋友,不管是文學圈的,還是圈外的,這也導致他的故事總會牽扯到各界。
沈從文出生在湘西,祖父是湘軍的一位名將,但到他這一代,家境已經破落。十來歲的時候,沈從文到北京投奔家境還算不錯的姐姐、姐夫一家。按照姐姐、姐夫的想法,想讓沈從文讀大學,可因為姐夫的生意出了問題,先期返回了湘西,這就讓沈從文念大學的資金產生了問題。沒辦法,他隻好當上了那時候的“北漂”“蟻族”。
沒有高等教育文憑,從鄉下來到首都,缺乏生計的能力,可想而知,早年的沈從文過得非常潦倒。大約五年之後,即1929年,他來到中國公學教書,認識了未來的妻子張兆和,並開始熱烈追求她。從此,一個外省文藝青年開始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當然,沈從文發生這樣的蛻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之前的五年裏,他需要不停地積澱和學習,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貴人相助”,沈從文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正是鬱達夫。
據說,正是由於鬱老師那篇千古文章《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給了懵懂的沈從文一個強有力的刺激,導致這個有些憂傷的年輕人從此後開始放飛自我,不但在文學上有了突飛猛進,感情生活也隨之而來。
大約是在1924年11月上旬,沈從文在北京幾乎要走投無路了,寫給當時幾位文學界名人的求助信都已發出,主要想向他們尋求幫助或請對方介紹一份進入學校的工作。當然,礙於讀書人的臉麵,沈從文並沒有直接開口說借錢。
當時的沈從文有多潦倒呢?反正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唯獨還有一方居所尚能維係一下臉麵,骨子裏的文藝情結特別嚴重的沈從文還饒有興致地給自己的蝸居取了一個名字——窄而黴小齋。這種苦澀的風雅大概是文人的一種天性。正如我們今天了解到的,很多“北漂”“蟻族”青年在北京住在地下室。當時,沈從文居住的地方如果狹窄又發黴的話,那也肯定隻能是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