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醫·日出篇

後記

字體:16+-

《大醫》是我寫過最長的一部小說。

起初我沒打算寫這麽長,四十萬字差不多。但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即興藝術,沒法規劃,也不能設計,不是一絲不苟、按部就班地按照藍圖施工,它一定充滿了各種意外。即使是創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下一行會發生什麽,隻能由著自己的興致一個猛子紮下水,閉著眼睛拚命遊,渾然未覺字數的增長:五十萬,六十萬,七十萬……等到我重新浮出水麵,看了一眼電腦屏幕上的字數統計:八十萬字。

八十萬字聽起來很多,落到紙麵上我卻隻嫌太少太局促,簡直施展不開。原因無他,中國近現代史實在漫長,中國近現代的醫療故事也實在精彩。在調研和創作過程中,我查到了太多值得起立致敬的真實人物,也看到了太多值得濃墨重書的事跡。我就像是一頭闖進玉米地的熊瞎子,麵對這麽多玉米棒子欣喜若狂,手足無措,簡直不知如何取舍是好。

曆史的真實,自帶著一種凝重的質感,它無須雕琢,不用矯飾,僅僅憑著“真實”二字,就已超越了一切藝術創作。所以《大醫》也是我寫得最驚心動魄的小說。

這個“驚心動魄”不是形容讀者的閱讀體驗,而是描繪我創作時的心路曆程。我經常讀著讀著資料,激動到渾身戰栗不能自已,甚至有幾次熱淚盈眶。

姚英子護送孤兒前往重慶的故事,脫胎於艾偉德和蔣鑒兩位偉大女性。艾偉德是一個英國女傳教士,外號叫“小婦人”。在抗戰期間,她帶著一百多名孤兒躲避戰火,從山西陽城一路長途跋涉,翻山涉水,曆盡艱辛,最終抵達西安。後來好萊塢根據她的事跡,拍了一部電影叫《六福客棧》,由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主演,影響巨大;蔣鑒女士是顧維鈞的外甥女,丈夫周明棟是德國醫學博士,夫妻倆本來是在杭州行醫。抗戰爆發之後,他們來到漢口加入第五陸軍醫院,義務提供戰地治療服務。一九三八年,蔣鑒受李德全、鄧穎超之托,將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一百名難童從武漢轉移。這一百名難童體弱多病,許多人罹患肺結核、支氣管炎、疥瘡、貧血症等,而蔣鑒女士以極大的毅力,奇跡般地把他們一個不少地送到了重慶。而她自己因此積勞成疾,去世於一九四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