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向中國學習了兩百多年後,又轉向西方,逐漸成為亞洲最為西化的國家。19世紀日本曾經有過攘夷的情況,但一旦開始“脫亞入歐”運動後,在《世紀之交的日本》那幅木刻畫所表現的亞洲戰爭場麵裏,日本人都魁梧高大,皮膚白皙。
美國學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認為,不同的民族遵循不同的發展道路,原因在於民族生存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他關注氣候,認為農耕文明之所以在亞歐大陸達到最高水平,因為亞歐大陸是個“橫向”的大陸,而非洲和美洲都是“縱向”的。因此,一種糧食作物被馴化後,可以很快在亞歐大陸上傳播開來。
戴蒙德的“自然條件決定曆史進程”的理論如今相當流行。他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獲得了1998年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圖書獎。
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可以解釋中國人沒有遠涉重洋去樸次茅斯,而英格蘭人總是駕船四處遊走。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日本人和中國人對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應。或許,日本根本不屬於亞歐大陸。
1853年,美軍艦隊由佩裏(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領來到橫須賀(YOKOSUKA,位於日本神奈川縣南東部三浦半島的城市中部東岸,北鄰橫濱,扼東京灣口,為首都東京的門戶),用堅船利炮逼迫日本人打開國門。後來,日本人卻把侵略者佩裏當成一個恩人來紀念。他們認為,如果沒有佩裏,日本可能繼續閉關自守,淪為殖民地。思想家福澤諭吉在其所著《文明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澤諭吉在報紙上發表《脫亞論》文章,主張日本“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土雖居於亞細亞之東部,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他還呼籲說:“我國不可狐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退而與之共同複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