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意思是說,君子用語言來引導別人,告訴他們什麽事情可以做,什麽事情不可以做,所以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最終結果,在行動的時候,也一定要考慮到可能引起的後果,這樣民眾們也才會謹言慎行。
“謹言慎行”,這是無數先賢對我們的勸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此卻不以為意,總覺得自己隻要不犯什麽大過錯,沒必要時時刻刻都繃得這麽“緊”。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人生成敗的關鍵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中。在你看來,無關緊要的隻言片語,往往是別人認識你的重要依據。
某日在參加一個飯局時,一位同事偶遇故友。那位故友是個十分熱情的人,和我們打過招呼之後,便極為自然地坐下了,還和眾人一塊談天說地,喝了幾巡酒。
在聊天的過程中,同事的這位故友一連提了好幾個人名,都是市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如某處的處長、某局的局長、某公司的董事等,言辭之間仿佛與這些人關係甚為親密。此外,他還講了幾個笑話,把氣氛調動得很是火熱,絲毫沒有身處一群陌生人之中的那種拘謹。
整個過程中,同事的這位故友都沒有不當的行為,也沒有犯任何錯誤,但有趣的是,在事後,偶然提及這位故友,除了與他相熟的那位同事之外,其他人對他的印象都不算太好—虛榮、愛顯擺、愛出風頭,感覺不太靠譜。
我曾私底下詢問一個同事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那位同事回答說:“他一再提及那些大人物,好像自己和他們有多熟似的,這不就是在顯擺嗎?再說了,你瞧瞧那人,一來就喧賓奪主,又是敬酒,又是講笑話的,實在太愛出風頭了。這種人,一看就滿嘴‘跑火車’,不靠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