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我受邀到一所高校去給學生講課,那所高校有兩個校區,一個是位於市中心的老校區,另一個則是位於開發區的新校區。當時,通知我去上課的人告訴我上課的地方是在主教學樓的507教室。
我那時也沒多想,按照約定,提前15分鍾到了指定的地方,結果進去一看,教室裏空空如也,一個學生也沒有。我當時心裏還納悶:這都快上課了,怎麽一個人也沒有呢?學生們這樣的學習態度可不行啊!
又等了十分鍾之後,我終於發現事情不對勁,再怎麽樣也不可能一個學生也不來上課吧。於是,我趕緊聯係了對方,這才知道原來我把校區弄錯了。上課的地方原本應該是位於開發區的新校區主教學樓507教室,而我去的卻是位於市中心的老校區的主教學樓507教室,難怪一個學生也沒有呢!
說來也是有趣,那時候我租住的地方就在這所學校市中心老校區的教師家屬住宅樓,而那位負責通知我的聯絡人則是新校區的負責人。在通知我地點的時候,對方大概下意識地認為隻要說“主教學樓”,我就能明白他指的是新校區的主教學樓;而接到通知的時候,由於我一直住在老校區的教師家屬住宅樓,所以便下意識地認為對方所指的應該是老校區這邊的主教學樓,由此才造成這一次的“烏龍事件”。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下意識地以自己為中心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本能,相比那些和自己毫無關係的信息,人們顯然會更容易注意那些與自己有所關聯的信息。可見,在任何一個人的心中,自己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會下意識地在意一切與我們自己相關的東西。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照不同的層級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弗洛伊德就自我實現這一需要層次又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自重感效應。這是什麽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弗洛伊德認為,人這一生最大的需求有兩個:一是性需求;二是被別人重視的需求,也就是自重感需求。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也曾表示:自重的欲望是人們天性中最急切的一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