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60年代,經曆了風雲激**的幕末時代,日本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明治維新”,改革封建體製、建立近代國家,擺脫了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命運,從此走上殖產興業、富國強兵、脫亞入歐、侵略擴張的道路,接連取得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成為20世紀上半葉亞洲唯一的帝國主義強國。然而,偏居海島的日本作為“暴發戶”式的後起列強,本土資源匱乏,戰爭潛力有限,其軍事技術和軍事理念相較歐美仍有差距,特別是後勤方麵。盡管日軍仿效西方建立了近代後勤體製,但素有輕視後勤的傾向,成為其作戰的命門所在。日本陸軍建立了以後方倉庫和前方兵站相結合的補給體製,但產能不足且運力薄弱,一旦戰事持久或補給線遭到破壞,前方部隊隻能依靠以戰養戰、現地自活維持生存,即掠奪當地資源堅持作戰,在某些戰役中甚至出現全軍斷糧的慘況,死於饑餓之人多於戰鬥傷亡。日本海軍因為依托後方基地且艦船自行攜帶給養,後勤狀況相比陸軍要好,夥食水平也更高。無論陸軍和海軍,日本軍隊的餐飲既保持了本民族飲食習慣,又融合了西方飲食元素,呈現出“和洋結合”的鮮明特征。
向珍珠港進擊——赤飯雜煮與航空便當1941年12月7日淩晨時分,一支艦隊穿越北太平洋的風雪雨霧,悄無聲息地抵達夏威夷瓦胡島以北200餘海裏的位置。這是由南雲忠一海軍中將率領的日本海軍機動部隊,以“赤城”“加賀”“飛龍”“蒼龍”“翔鶴”和“瑞鶴”共6艘大中型航母為核心,搭載著約390架艦載機,於11月26日由偏僻的擇捉島單冠灣秘密出擊。日軍在途中保持無線電靜默,避開任何船隻和飛機,一路潛行接近夏威夷群島,其任務就是在日美談判破裂之際,對瓦胡島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從而拉開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又一次賭上日本帝國國運的戰爭的帷幕。12月2日,艦隊收到暗號“攀登新高山1208”,即東京時間12月8日為開戰日,旗艦“赤城”號的桅杆上升起了當年對馬海戰時飄揚在旗艦“三笠”號上的Z字旗,南雲司令官也通過廣播向全體官兵發出與東鄉平八郎大將相似的勉勵之辭:“皇國興廢在此一舉,望我軍將士不畏犧牲,各盡其職,以告大成!”此刻,所有人都知道大戰在即,而那些即將出擊的飛行員肩頭更是壓力萬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