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一、人性觀

與華生的觀點一致,斯金納認為人性無善惡好壞之分,是“中性”的。一個人出生時是沒有善或者是惡的,他以後所獲得的善或惡乃是行為的結果。每個人人格中所謂的意欲、傾向、素質等都是習得的,所以沒有必要去尋求所謂的人性。

二、人格概念

斯金納認為,人格隻是通過操作條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種慣常性的行為方式。如果能夠認識、操縱和預測人的行為,那麽就沒有什麽人格問題是不能解釋和解決的。斯金納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為的特征,包括如下內涵:

(一)操作性行為與反應性行為

斯金納認為巴甫洛夫用條件反射概念來解釋行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他不完全讚同“在條件反射形成的過程中,每一次對條件刺激的反應,必須由無條件刺激引發”的說法。他認為一個事件可能在沒有任何能夠觀察到的刺**境下發生。因此,斯金納將有機體的行為分為兩類:反應性行為(respondent behavior)和操作性行為(operant behavior)。反應性行為又稱應答性行為,是指由某種特定的、可觀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即經典性條件反射下的行為。這類行為的發生和先前刺激之間存在著刺激(S)—反應(R)的直接聯結。而操作性行為與反應性行為相對,是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到的刺激出現的情境下發生的有機體行為。斯金納通過老鼠實驗發現並研究了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將老鼠放置在“斯金納箱”內,箱壁上安裝著一根能活動的橫杆,它的下麵正對著一隻食盤和噴水口,隻要橫杆被壓下,就會有食物和水送入水箱。同時,連接在箱外的一個設備就會畫出一條線,自動記錄下橫杆被按壓的次數。斯金納觀察到,一開始老鼠隻是偶爾碰到橫杆,結果獲得了食物,此後它便會反複地按壓橫杆。老鼠習得了按壓橫杆的行為,並不是對某種刺激所做出的反應,而是由於行為的結果而習得了。斯金納將其稱為操作性行為,這一過程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