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人格心理學

第四節 研究主題

字體:16+-

一、認知複雜性—簡單性

在凱利提出了認知理論並獨創了角色建構測驗之後,凱利的學生皮裏(Bieri,1955)等人開拓了認知複雜性—簡單性維度(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complexity-simplicity)這一研究主題。皮裏修訂了凱利的角色建構測驗(RCRT)來考察認知複雜性向度,他認為建構係統的分化程度反映了認知複雜性—簡單性。皮裏認為:“所謂認知複雜性,可以界定為以多重向解釋社會行為的能力。”(Biere,Atkins,Briar,Leaman,Miller & Tripoldi,1966)認知複雜的人其認知建構的分化程度高,能夠使用多種不同的建構來預測世界且預測的準確性高;認知簡單的人則相反。

皮裏設計了一個10×10格柵矩陣表(見表7-3),測驗事先規定好10個雙向建構(如,外向—內向,平靜—激動,有趣—乏味)而不讓被試自由選擇,被試隻需寫出每個角色的名稱,並對每個人名在給定的10個建構上逐個做出等級評定,評定分數由-3至+3,共100個評定分數。然後,將100個分數的離散程度作為認知複雜性的指標。認知簡單者的分數離散程度小,認知複雜性高的人其評定分數的離散程度高。

表7-3 認知複雜性測量的10×10格柵矩陣表

認知複雜性—簡單性引發了許多研究者的興趣,人們發現,認知建構係統隨年齡增長,其複雜性增加的現象(Crockett,1982;Hayden,1982)。例如,西格內爾(Signell,1966)發現六到九歲兒童的認知結構越來越複雜,即他們的思維變得更抽象,對環境解釋的方式越來越多,對事件的理解更富有彈性。哪些因素決定認知結構的複雜化?有研究發現,兒童認知的複雜程度是與其童年時接受刺激的複雜性有關(Sechrest & Jackson,1961);另一項研究發現,認知複雜性高的兒童比認知複雜性低的兒童,其父母傾向於給予獨立自主,且較民主(Cross,1966)。這也許是因為有機會體驗許多不同的事件,獲得較多不同的經驗,從而有助於認知結構的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