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詢與治療理論認為,任何偏差行為都源於個體對自己需要的扭曲滿足。
青春期有許多心理需求,比如:被尊重、被認可、同伴的認同、證明自己長大了、親密感等。這些需求未被滿足或者嚴重缺失時,個體就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尋求滿足。
所謂自己的方式,有的是自覺、主動的,有的是在其他同伴的影響下被動接受的,有的是下意識的,有的是受到環境的**。由此,引發了一些行為問題。常見的有:網癮、打架、出走、偷竊、貪食、厭食等。
以網癮為例。網癮的孩子原本有合理的心理需求,諸如,渴望被認可,渴望獲得友誼,但由於性格、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外界環境等方麵的因素,這些需求沒有獲得適當的滿足,他們變得壓抑、自卑、憤怒、失望、懈怠,便沉溺在虛擬世界裏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壓抑和消極情緒。虛擬世界裏沒有批評、指責和否定,隻要遵守遊戲規則,就會熟能生巧,越玩兒越順利、越成功,甚至能夠得到某種獎勵,這種人機互動可以部分地滿足心理需求。由於沉溺於網絡而逐漸疏遠學校、疏遠家庭、疏遠同學,學習和交往都會嚴重受阻,越來越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也就更不可能在學習或能力方麵得到認可,在同學當中交到朋友,隻好“退縮”回虛擬世界,“享受”那並不多的快樂和滿足。於是,惡性循環……
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透過孩子的表麵行為,體會到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和孤獨,幫助他們通過正常的渠道滿足需求,主動地認可他們值得認可的地方(比如:聰明、反應靈敏、有一定的意誌力等),主動與他們構建溫暖的關係,讓他們在現實世界裏切實感受到被認可和溫情,慢慢地就會回歸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