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轉型中國:難點與路徑

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與混合經濟體製的形成

字體:16+-

在我們承認並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之後,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混合經濟體製,也就是出現了各類經濟成分共存並共同發展的經濟體製。這種混合經濟體製在我國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中,先後出現了兩種形態:一種是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即整個國民經濟中共存著各種經濟成分,這種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承認並開始發展非公有經濟就有了;另一種是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即一個企業內部共存著各種經濟成分,這種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產生於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之後,也就是我們提出調整國有經濟戰略布局,大規模推動非公有經濟與公有經濟的重組和股份製之後,這種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開始大規模出現了。在經濟體製改革的三十年中,我們既大力發展了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也大力發展了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尤其是我們在實踐中已經看到,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是混合經濟體製的最基本形態,而且也是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的最基本載體,因而我們更加推動了企業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的發展。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強調:要在現代產權製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混合經濟體製的發展。

1.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

如上所述,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們承認並開始發展非公有經濟之時,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就開始出現了,也就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共存著各種經濟成分,既有各種形態的公有經濟,也有各種形態的非公有經濟,它們共存並共同發展。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是非常有利於經濟體製創新和國民經濟高效益發展的,它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和對經濟體製改革的促進作用,已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在社會形態的混合經濟體製中,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表現為四種相關關係:第一,互補關係,其互補性既表現為不同生產力水平的要求,也表現為它們各自特點的互補,也就是它們各自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優勢互補;第二,激烈競爭關係,表現在互為動力和相互促進的競爭過程,這種競爭對於雙方的體製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有著巨大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它們各自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第三,在競爭中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向,具體表現為股份化的過程,這種既包括公有經濟,又包括非公有經濟的股份製經濟,是最為典型的股份製經濟形式,它有效實現了公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的內在融合;第四,在競爭中出現了相互收購和重組,表現為相互兼並和重組的過程,這種兼並重組既包括非公有經濟對公有經濟的兼並重組,也表現為公有經濟對非公有經濟的兼並重組,從而使得生產要素超越經濟成分的約束而實現了最佳配置。所有這些,都有效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製的重大創新。這也正是混合經濟體製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