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轉型中國:難點與路徑

二、曆次宏觀經濟過熱主要也都是由政府部門所推動的

字體:16+-

除了2002年年底開始的這次宏觀經濟過熱,我國改革開放以後曾經出現過四次宏觀經濟過熱,這裏我們再次對它們進行回顧。經過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政府部門在每一次宏觀經濟過熱中都起到了最為主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次宏觀經濟過熱開始於1979年,結束於1983年。本次宏觀經濟過熱起源於1978年的“洋冒進”,當時引進了22項成套設備,增加了財政支出和外匯支出,出現了財政赤字和外匯逆差;第二個原因就是在1980年開始實施“財政分灶吃飯”的體製,當地方和企業的財權擴大以後,它們紛紛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經濟體係,開始興辦自己的加工工業,盲目地上項目,增加投資,掀起了小企業紛紛上馬的**,致使財政赤字大幅上升,同時也由此拉開了各個地方經濟重複建設的大序幕;第三個原因就是,價格體製實施初步改革,調整了部分產品的價格,引起了價格總水平的上漲;第四個原因是,為了償還對群眾的曆年欠債,國家大幅提高了職工的工資,使得工資增長率大大高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樣,包括財政赤字在內的很多因素共同迫使銀行增加貨幣投放量,造成了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然而投資過熱是造成本次宏觀經濟過熱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次宏觀經濟過熱開始於1984年,結束於1986年。本次宏觀經濟過熱的最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投資失控。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隨著價格體製改革的深化,價格總水平隨之提高,原來隱形的通貨膨脹公開化。但是預算外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信貸資金增長過猛,工資獎金增長過快,依然是造成本次通貨膨脹的元凶。國務院在1984年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嚴格控製財政支出、控製信貸投放,198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了要注意信貸基金和消費基金管理不嚴等突出問題,堅決防止盲目追求和比賽增長速度,然而各地盲目上項目的現象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得到有效遏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