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二、古道上弦子的音樂本體分析

字體:16+-

“弦子主要流行於康方言區的一種用比旺伴奏的民間歌舞。弦子是漢語俗稱。藏語稱‘諧’或‘康諧’。‘康諧’的譯意是‘康地區的歌舞’。”[8]弦子舞起源巴塘縣,是一種自娛性的舞蹈。巴塘的弦子與德欽弦子雖有許多曲目是基本相同的,但在音樂形態、表現內容等方麵,二者之間也有著較多差別,在此不做研究。

圖4-3 德欽弦子 攝影:張璐

筆者認為,弦子與茶馬古道關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其一,弦子自身的屬性。在藏族人中,“弦子雖也有讚頌宗教的內容,但以自娛性為主,以人民性為主,自由的空間和自我意識也相對較大。”[9]弦子所具備的娛樂屬性,大大增強了它在路上的實用性。紮巴老人曾說起,茶馬古道上苦雖是有的,但樂也是可以自己尋找的。

從使用功能上而言,弦子不受約束,成為藏族馬幫在行路中、住宿時最常使用的自娛性樂器。其二,弦子演奏的靈活性、多樣性。德欽弦子的曲調可到百餘首,僅《邦錦花開了》一書就記錄了德欽弦子84首。弦子的曲調較為多變、靈活,經常同一首曲調,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場合演奏,都會表達出不一樣的情緒。弦子這種靈活性、隨意性的特點,也使其成為藏族馬幫的器樂首選。在德欽,弦子有多重含義,第一為獨奏拉弦樂器[10]。第二是弦子舞曲調。這一類弦子主要就是用康方言區藏語演唱的人,無樂器伴奏。第三則是弦子舞,邊舞邊奏。

弦子,是藏族的一種民間器樂的稱謂,藏語為“兵央”“賓永”“比旺”。它的構造與漢族的二胡極其類似。目前為止,德欽弦子的共鳴箱有野牛角、竹筒或木質筒等三種製作材料,琴筒蒙以羊皮,主軸上係馬尾做成的弓弦,琴頭或以龍、鳥等作為裝飾,或是古樸、無裝飾的。弦子的音響與二胡不同,它的聲音多為響亮,音域跨度也十分大,具有典型的高原粗獷風格。比之二胡,其音色較為蒼涼、有勁,特別是它較為獨特的裝飾音演奏,弓子與弦之間較為強烈的摩擦聲,渾厚、響亮。在歌舞中的弦子,和高亢的女子演唱曲調總能形成鮮明的音色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