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務

第四節 情緒的調適

字體:16+-

一、情緒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

情緒是指人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科學研究證明,情緒可以通過大腦而影響心理活動和全身生理活動。情緒對人體的功能狀態有明顯的影響,如心率、血壓、呼吸、節律、腸蠕動、血管舒張收縮、汗腺分泌、皮膚的變化等。積極的情緒能使人的大腦處於最佳活動狀態,能充分發揮機體潛能,提高活動效率,使人精力充沛,食欲旺盛,睡眠安穩,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不良的情緒可使中樞神經係統的平衡受到破壞,引起過度換氣,使內分泌失調,還會提高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病、胃潰瘍等疾病的發生率。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於1995年正式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他認為,人們要改變過去認為高IQ就會獲得高成就的傳統觀念。他通過科學論證得出結論:EQ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生的成就至多20%來源於IQ,另外80%則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EQ的影響。因此他建議大力提升年輕一代的EQ,來拯救現代社會。

戈爾曼教授把情商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

(一)認識自身的情緒

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地認知自身感覺的能力對於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否則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

(二)妥善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這方麵能力較差的人常受低落情緒的困擾,而能控製自身情緒的人則能很快走出命運的低穀,重新奔向新的目標。

(三)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包含兩方麵的意思:第一,通過自我鞭策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高度熱忱,這是一切成就的動力;第二,通過自我約束以克製衝動和延遲滿足,這是獲得任何成就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