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
學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狀況與其生理健康狀況、遺傳因素和某些神經生化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學生的身體比較健康,家族沒有什麽遺傳性的精神類疾病的,心理也比較健康。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例如,兒童多動症的形成,就與遺傳和腦內神經遞質的代謝異常有關。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的多動症的同病率達到100%,而異卵雙胞胎的同病率僅為17%。
二、社會-文化因素
心理素質是文化的產物。弗羅姆認為:人格是在人的童年由影響個體的社會力量以及已經影響了人類種族發展的曆史力量所決定的。文化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具有巨大的塑造和選擇力量。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製度、經濟條件、生活水平、倫理道德、教育等。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的環境當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要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與人們所在的社會-文化環境有直接的關係。例如,我國青少年學生當中強迫型人格、依賴型性人格、回避型人格者比較多,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中庸和諧的文化和內斂隱忍的修身養性之道不無關係。
三、學校因素
學校是中小學生進入的第一個小社會,學校對於學生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王秋英的研究表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注:王秋英.心理教育課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7:11卷5期)。蔣傳發、陳巨華和曾喜童通過以自信、自強和自律為主線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初中、高中實驗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得到很大提高。初中實驗班學生在孤獨傾向和衝動傾向,高中實驗班學生在對人焦慮、衝動傾向和自責傾向等方麵都有所改進,說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積極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注:蔣傳發,陳巨華,曾喜童.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0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