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跋陀羅(359—429),譯名覺賢,《祐錄》卷十四及梁《高僧傳》卷二無有其傳,本為釋迦族人,祖父時移居北天竺。少受業於禪師佛大先,以禪律馳名,且博通經論,神悟超群。後受師命及智嚴之請,與智嚴同歸中土,在長安傳授禪法。由於他與羅什受學不同,兩派之間產生摩擦。羅什一門專修大乘慧學,對於戒律較為輕視,門下僧眾,皆出入宮廷,羅什本人更是身受宮女,不斷五欲,覺賢身為禪師,持戒精嚴,自然遭到他人的嫉恨。覺賢曾以神通力見天竺五舶齊發,告訴弟子,弟子不慎,傳告外人,羅什門下關中舊僧便批評他故學神異,惑亂僧眾。更因覺賢一弟子粗通觀行,便自稱得阿那含果,使關中舊僧找到了借口,對之大加毀謗,試圖加害於他,覺賢便率慧觀等四十餘人離開長安。慧遠對覺賢十分敬重,迎他到廬山,並派弟子曇邕到關中為之說情,“解其擯事”,又請覺賢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等。然而覺賢誌在遊化,不願定居一地,在廬山待了一年,便又西至江陵,在那裏見到了他所懸記的天竺五舶,於是備受敬奉。後居京師道場寺,在那裏譯出了《華嚴經》《摩訶僧祇律》等,南朝宋元嘉六年(429)去世。
覺賢譯經主要有《大方廣佛華嚴經》五十卷(現存本六十卷)、《觀佛三昧海經》八卷、《修行方便禪經》(即《達摩多羅禪經》)二卷、《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新無量壽經》二卷等,他還與法顯合譯了《大般泥洹經》六卷、《摩訶僧祇律》四十卷、《雜阿毗曇心論》十三卷等。其譯著大小乘俱備,其中又以《華嚴經》和《修行方便禪經》對後世影響最大。其譯著也體現了覺賢治學的特點,既博通三藏,又專精禪定,對大小乘禪法都能根悉實修,其學說又根基於小乘有部,通達大乘有宗早期經典,與羅什一派專精大乘空宗正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