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綜合教程

第四節 文化的自覺與尋根文學

字體:16+-

內容提要

20世紀80年代初,伴隨著新啟蒙文學對五四時代文學脈係的接續,沈從文一支重在從文化形態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形態並構成對現實世界的價值批判的小說,得以重新浮出水麵,這就是其弟子汪曾祺所創作的《受戒》《大淖紀事》等。在這同時或者稍後,一批中年作家創作了具有各自濃鬱的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的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味十足的鄧友梅的《那五》《煙壺》《尋訪“畫兒韓”》,充溢姑蘇風味的陸文夫的以《美食家》《小販世家》為代表的《小巷人物誌》,體現溫州風情的林斤瀾的“矮凳橋”係列小說,寫運河風情的劉紹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天津市井神韻飽滿的馮驥才的《神鞭》《三寸金蓮》,高曉聲的新筆記體小說《錢包》《繩子》《飛磨》等。這批小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風俗民情為作者所要體現得更為豐富的特定的社會曆史內容服務,如前述古華、陸文夫、劉紹棠、林斤瀾的小說,一類將風俗民情作為作者審美觀照、描寫的主體對象,如前述鄧友梅、馮驥才、高曉聲的小說。但兩類小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筆下的風俗民情中,都有著豐富的時代的社會內容潛隱其中,這與汪曾祺以人的生命形態本身構成對現實世界進行全麵價值批判、拒絕是非常不同的。

1985年,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及國內文化熱潮的刺激,一批青年作家打出文化尋根的旗幟,並相繼發表了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尋根小說,其創作流向有五種:第一種,側重於批判傳統文化中落後愚昧的一麵,代表作是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第二種,對傳統文化持認可與弘揚的態度,代表作是阿城的《棋王》等。第三種,對民間文化中生命活力的尋求,代表作是莫言的“紅高粱係列小說”等。第四種,寫本民族人的生存、存在形態,代表作是李銳的係列小說《厚土》等。第五種,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傳統文化與曆史進步之間的矛盾與張力,這是尋根小說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代表作有王安憶的《小鮑莊》、鄭義的《老井》、賈平凹的“商州係列小說”、李杭育的“葛川江係列小說”等。尋根小說曆時不長,但其對這之後文學發展潛移默化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