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田漢 丁西林
田漢(1898—1968)是五四時期戲劇文學的代表作家,要理解田漢的戲劇,首先需看到其詩人氣質在創作中的顯現。作為一個詩人,田漢在其戲劇表現中,對心靈世界種種困惑與掙紮的興趣顯然超過對外部世界複雜關係與表象的興趣。他認為:“藝術的動機隻在表現自己!把自己思想感情上一切的活動具體化、客觀化。”[1]思想感情上的活動在田漢戲劇中主要呈現為“靈與肉”的衝突,靈肉衝突包含著多種現實形態,或指理想與現實,或指精神與物質,或指人性與獸性,或指愛情與藝術,生存範疇內種種對立的兩項皆可歸入其內。在其第一個劇本《梵峨璘與薔薇》中,靈與肉的種種衝突形式得到初步的呈現:大鼓藝人柳翠精湛的表演藝術淪為看客們消遣的玩意兒;在自由戀愛反受其累、給人作小現世享受的世風之下,柳翠也萌生了順世逐流的念頭;秦信芳的父親當年清廉剛正,卻鬥不過官場的利益潛規則,落得個丟官**產的下場;秦信芳不願走仕途之路,專情於藝術,卻因沒有經濟支撐難以為繼;李簡齋當年誌氣昂昂獻身革命,至革命成功後,當官賺錢、尋歡討小,與世間俗物一般無二;柳翠為助愛人完成藝術的追求不得已選擇給人作小,若不是李簡齋成人之美助其資財,他們也難以獲得愛情與藝術兼得的理想結局;藝術家在自由與安定、藝術追求與家庭婚姻之間的兩難選擇在此劇中也初露端倪。但由於該劇缺乏足夠的篇幅構建合理的戲劇動作以演繹主人公的人生境遇,以上種種命題在劇中都隻是淺嚐輒止,而在田漢此後的戲劇創作中,這些衝突命題或各有側重或兼而有之,不斷地回旋、演進、深化,譜寫出一曲曲苦悶、感傷、彷徨的人生哀歌。
從形式上看,田漢早期的戲劇正麵展示的主要不是靈肉衝突的現實形態,而是這些衝突在主人公心靈中的顯影。人物在現實人生中的際遇往往通過追溯往事的形式而得以顯現。《梵峨璘與薔薇》中,秦信芳的家庭與個人遭際通過吳媽媽的講述得以交代,李簡齋的過往在李太太與兒子的對話中彰顯;《湖上的悲劇》中,老仆的講述引入癡情少女素蘋(即白薇)在戀愛受阻後投水自盡的遭際,夢梅弟與白薇的談話則交代了楊夢梅在白薇死後迫於父命結婚卻仍然心係舊情奮筆寫作的往事與現狀,及至夢梅與白薇相認,則道出當年音訊不通的原因及白薇投水複被救活、蟄居湖畔的隱情;《古潭的聲音》中,美瑛的過去及如何投潭自盡都通過詩人及母親的敘述得以交代;《蘇州夜話》中,畫家在戰爭中為了保存藝術,無暇顧及妻女導致妻離子散進而家破人亡的悲劇也全是通過劇中人的對話敘述出來。以敘述來交代前情,一方麵是為了戲劇時空的統一,演出場麵的精簡;另一方麵也可見出,田漢在早期創作中對於正麵展示生活客觀形態這一戲劇形式並不擅長。他更感興趣的是外部世界在內心的投影,在對話中呈現的事件是為展開內部精神活動而設的境遇。舞台正麵展現的空間讓位給人物大段的抒情獨白,通過這些獨白對人物心靈世界中靈肉交縛的情狀進行揭示。因此,田漢早期戲劇具有抒情性強、情節性弱的特點。然而,戲劇畢竟是發展的藝術,戲劇動作在舞台上必須有所推進,最終得以完成,由於田漢早期戲劇弱於正麵展示客觀生活形態,也就難以充分演繹人物與現實環境之間的生成製約關係,難以精細刻畫不同個體意誌、情感的相互作用形式,則推動戲劇動作得以發展與完成的力量常借助奇人、奇事、奇境的構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