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簡明教程

第四節 林語堂 梁實秋

字體:16+-

林語堂(1895—1976)的散文創作開始於五四時期,他是“語絲派”的重要成員,表現出與魯迅一致的文化立場和戰鬥姿態,發表了一係列具有戰鬥性的文章,針砭時事,鋒芒畢露,嬉笑怒罵,愛憎分明,文風尖銳潑辣、酣暢淋漓,具有“浮躁淩厲”的總體風格,體現出林語堂作為一位民主主義者的戰鬥精神和思想風貌。林語堂在該時期創作的集戰鬥性、思想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語絲體”散文,記錄和見證了他作為一位民主主義戰士的戰鬥曆程,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在林語堂的創作生涯中具有重要價值。

進入30年代,因各種客觀原因和主觀思想的變化,林語堂與魯迅及左翼文壇逐漸產生矛盾與偏離,先後創辦了《論語》《人間世》和《宇宙風》等刊物。林語堂一改“語絲”時期激進的反傳統姿態,試圖在傳統文化中找到歸宿,認為道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源,由此出發,林語堂大力標舉具有幽默閑適之風的語錄體小品文,並形成了以他為中心的“論語派”小品文。“論語派”小品文受到“公安三袁”所提倡的“性靈”小品文的深刻影響。林語堂認為:“自己見到之景,自己心頭之情,自己領會之事,信筆直書,便是文學,舍此皆非文學。是故言性靈必先打倒格套。是故若性靈派之袁中郎袁子才,皆以文體及思想之解放為第一要著,第一主張打破桎梏,唾棄格律,痛詆抄襲。”[4]林語堂看重的是“性靈”文學的“性靈”二字和“文體及思想之解放”的思想精髓。什麽是“性靈”?關於“性靈”的詮釋,林語堂曾在《寫作的藝術》一文中認為,“‘性’指一個人之‘個性’,‘靈’指一個人之‘靈魂’或‘精神’”。事實上,“性靈”在林語堂的散文中內涵是多側麵的,涉及“自我”、“個人主義”、“文章生氣”等不同側麵的內涵,但總體來說,林語堂認為文章要表現作者的真情實感,“誠於己者,自能引動他人”,性靈之文人,亦必排斥格套,文章是真個性、真性情、真靈魂的自然展現,自不必為格套定律所拘囿,以免妨礙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