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10—1996)是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作家。隨著他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等作品的連續問世,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創作走入成熟狀態。對東西方戲劇文學精深的領悟,對戲劇表演與導演實踐的參與,對社會細致的觀察,對人的深入理解,都使曹禺足具條件將話劇文學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其劇本技巧上的成熟,寫人的深度亦有效地鍛煉了話劇表演與導演藝術。因此,曹禺的創作對中國話劇走向全麵成熟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曹禺的經典作品幾乎全是悲劇,除了遭遇之苦——失業、貧窮、老病、係獄、失去親人或愛人等,更有精神之苦——孤獨、追悔、冷漠、隔閡、幻滅、仇憤、恐懼等。曹禺總能通過遭遇之苦揭示精神之苦,而且在這條道路上,比一般的劇作者走得更遠、更深,以至於能夠超越某一個體特殊的境遇,抵達人類共通的境遇。周衝的痛苦代表著青春期共有的理想幻滅;仇虎的複仇過程折射出向外擴張到向內斂抑的典型心路曆程;曾文清的出走又返回成為生命力匱乏的經典範例。經由個體境遇的特殊性到達人類精神的一般性,因此,曹禺的戲劇表現他所處的時代中人的具體生活形式,但卻能夠超越時代、地域,獲得廣泛的精神認同。
曹禺的前期戲劇往往通過家庭或相類於家庭的格局展現人性、文化、社會秩序等各種原因帶來的苦痛人生,家庭限定了人活動的範圍,然而並不限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性。正是在封閉的空間內,人的行為更多地為個體的情感、性格、思想所推動,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反映著意誌、欲念之間的衝突與較量。曹禺繼承五四以來以“人”為中心的文學理念,在其前期戲劇中持之以恒地向人的內心掘進。欲念與欲念的衝撞、欲念與陳規的搏鬥、人心內部的自我格鬥等,使他筆下的人物關係呈現內向的糾結。這種糾結的往複,既成就戲劇的緊張度,也成就人性的深度與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