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真實問題,是現代曆史小說與曆史劇創作中爭議最大、也最受關注的一個理論問題。它被理論批評界長期視為曆史題材創作中最為核心、最為本質,同時也是最糾纏不清的問題。筆者注意到,幾乎所有從事過曆史文學創作的現代作家都曾被這一問題困擾過,而這也意味著幾乎所有現代曆史文學作家都對這一問題或多或少地發表過自己的看法,提出過自己的主張。在本節中,筆者對此加以梳理,並提出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一)經典觀點:“隨意點染”與“失事求似”
縱觀現代作家們關於曆史真實問題的主張,其中絕大多數都認為在進行曆史題材創作時應有充分的虛構自由。其中以魯迅先生的說法最有代表性,他指出:“對於曆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所以他在創作曆史小說時,“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1]
魯迅在這裏說得再明確不過,所謂完全根據曆史文獻、力求做到“言必有據”的曆史小說創作,其實是非常艱難的。所以他在創作《故事新編》時,不過是從“一點舊書上的根據”進行自由的發揮與想象,有時甚至是完全“信口開河”。或許正因如此,《故事新編》中的八篇小說是否真的屬於“曆史小說”,長期以來備受爭議。但可以設想的是,如果魯迅的《補天》《奔月》《鑄劍》等取材於神話故事與民間傳說的作品被曆史小說“除名”的話,則不僅會使整個現代曆史文學失色許多,而且顯現出我們對“曆史”概念的見解是何其褊狹: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科學和理性精神的傳入,被中國知識界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史學”,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科學”思想與方法。從五四運動初期史學界興起的“疑古”思潮開始,現代史學家們普遍奉行的,就是一種實證史學觀念。他們把神話、傳說乃至古老的民族史詩統統視為“科學曆史觀”的對立物,無視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的曆史記憶其實都未曾完全脫離想象與虛構的這一基本事實。要知道,日本人至今仍堅稱自己的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代”,猶太民族乃至整個西方民族都用《聖經》一類具有神話色彩和明顯虛構痕跡的宗教經典來解釋他們過去的曆史。為什麽科學理性可以在這些民族高度發展,卻並沒有影響他們自身的曆史敘述與曆史記憶?另一方麵,過於迷信考據得出的“曆史真實”與“曆史事實”,甚至將自己想當然的“曆史真實”與客觀事實混為一談,並視之為不可動搖的“曆史真理”,這本身豈不又是對科學理性的褻瀆?此種獨斷性、排他性的實證史觀,對現代國人的曆史想象與民族自信所造成的傷害,已在今天並會在不遠的將來日益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