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故事新編》的曆史世界與寓意內涵
一、曆史的現實敘事:《故事新編》的曆史世界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是一位“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1]的小說家。無論是他取材於現代的小說集《呐喊》《彷徨》,還是取材於古代的小說集《故事新編》,都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與學界對《呐喊》《彷徨》的研究相比,研究者對《故事新編》作為曆史題材小說的開拓意義和藝術價值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顯然,《故事新編》在性質上既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曆史小說,也偏離於現實諷刺小說;既不屬於現實主義小說的範疇,也很難用浪漫主義小說或現代主義小說加以總括。魯迅本人在《故事新編》序言中就曾指出,那種“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是曆史小說,而《故事新編》是“隻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而成的對神話、傳說及史實的“速寫”,“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2]這就啟示我們不能用傳統的文學觀念和小說類型對其進行分析和闡釋。《故事新編》是魯迅所開創的一種小說敘事,他以神話、傳說及史實為題材,“隻取一點因由”,來表達他對曆史文化和現實經驗相互交融的思考,也由此開創了一種新的小說敘事方式。
(一)激活曆史:《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與敘事策略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小說家,魯迅一方麵直麵社會現實,題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3]以此來達到他“‘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4]的目的,於是產生了兩部現代題材的小說集《呐喊》和《彷徨》;另一方麵,他把目光投向曆史,“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5]對神話、傳說及史實進行現代演義,於是又產生了曆史題材小說集《故事新編》。早在創作《呐喊》的同時,魯迅就已開始搜尋曆史材料創作《故事新編》。最早的《補天》創作於1922年,原題《不周山》,曾作為《呐喊》首版的最後一篇,後來又作為《故事新編》的首篇出版。從1922年創作《補天》起,到1935年創作《起死》止,《故事新編》的創作幾乎貫穿了魯迅文學生涯的始終,而且在他去世的前一年還於一月之內趕寫四篇以“足成八則”,足見魯迅對曆史題材小說集《故事新編》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