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化史(插圖版)

第三節 興象高妙:中國古代藝術精神

字體:16+-

圖5-3-1 唐代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天》

藝術、道德、科學被稱為人類文化的三大支柱,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中國古代藝術以無數豐滿、生動、神奇的藝術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特征和積極入世的性格反映在藝術上,同樣表現出了與政教意識息息相通的禮樂秩序與人文精神。早在遠古時代的藝術創造中,我們就能於青銅器的紋飾中看到凝重厚實、莊嚴齊一的禮的世界,於彩陶製品以及玉器製品的紋飾中看到虛靈飛動的氣的宇宙。秉承原始藝術的精神,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藝術創作類型如建築、雕塑、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劇、詩歌、散文等,無不表現出靜穆與飛動統一的審美境界。另外,從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構成來看,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隨著各類藝術形式的基本定型,藝術創造已經能夠清晰地反映出中國文化中天人和諧的精神;而魏晉至唐宋時期,無論是藝術家的個性張揚,還是藝術作品的審美趣味,都將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並臻於輝煌。南宋詞人薑夔在《白石道人詩說》中所提出的“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以及“自然高妙”的詩論,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對藝術創造表現文化而又超越文化的詮釋。倘若要尋找一種貫穿各種藝術的精神內核,那麽,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所倡導的“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態度,可以說是一種超越曆史的具有永恒價值的審美原則。

一、弘道:藝術內涵

中國文化在本源上沒有主與客的二元對立,自然宇宙猶如一個完整的和諧社會;和文化一樣,統攝於“道”的藝術也特別注重主、客二者的和諧統一。古代學者論學無不言道,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老子的“道法自然”、韓愈的《原道》之篇、周敦頤的“文以載道”等,出發點或有不同,但是弘道的精神卻是一致的。論學重道,論藝也是如此。劉勰《文心雕龍》的首篇即是《原道》,其論文,首重自然之道,而由“夫子繼聖……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則可以看出其弘道精神亦兼括儒、道,可以說是一種推溯本源的說法。關於這一點,清人紀昀曾有這樣的評價:“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源於道,明其本然。”而近人劉永濟亦謂:“蓋自然妙道,非聖不彰,聖哲鴻文,非道不立,此舍人以《原道》冠冕全書之故也。”二人皆說出了文藝弘道的本義。具體來說,藝術的弘道重在自然與人生的體驗,從藝術的發展史來看,其經曆了由朦朧的不自覺狀態到清晰的自覺狀態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