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神話的生態倫理審視

第一節 文象:觀物造字與凝固自然的生命符號

字體:16+-

人類一開始就是以群體的方式生存與發展的。為了在人群內部交流思想、傳遞信息,於是產生語言。但語言又是轉瞬即逝,既不能保存也無法傳遞到較遠的地方,於是“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等方法產生了。隨後,又產生了文字。文字作為語言和民族其他文化的載體,其產生的意義重大且深遠,“沒有文字很難說是文明社會”。中國神話中,這些圖形文字都是在原始先人對自然世界長期、細微觀察的基礎上產生的,不但是一種特征鮮明的視覺符號,而且和人與自然的生命息息相通,是一種生機雀躍的生命符號,至今仍相對穩定地保持著自身固有的特色。

漢字以象為本,是一種與字母文字完全不同類型的文字係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種:埃及的圖畫文字、蘇瑪利亞人和巴比倫人的契形文字以及中國的象形文字。這三種文字都是在圖畫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今前兩種文字早已為拚音文字所取代而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隻有漢字自甲骨文字發展到現在,雖然在形體、讀音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作為象形文字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在中國神話中,關於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頡造字說”,很多古文獻中對此都有記載,如:

(1)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荀子·解蔽》

(2)史皇產而能書。(高誘注:史皇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故曰史皇,或曰頡皇。)

——《淮南子·修務訓》

(3)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誘注:倉頡始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鬼恐為書文所劾,故夜哭也。)

——《淮南子·本經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