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神話的生態倫理審視

第一節 生存:以自然為友的進化過程

字體:16+-

中國神話深深鐫刻著人類群體的發展曆程,其內容幾乎遍及衣食住行點點滴滴的前行之路,如燧人氏鑽木取火、黃帝發明舟車、嫘祖發明養蠶、神農發明農耕和醫藥等等神話廣為流傳,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記憶中。在這些母題眾多的神話中,關於穀種、薯類或其他農作物起源的神話尤為重要,因為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是中國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偉大革命,從此,中國先民在農業生產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定居下來,有了房屋的建造、農具的改進、草藥的研製、陶器等日用品的豐富,進而推進了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產生。而這一係列的過程中,人類大多是以自然為友,或者以自然為師的,在自然的幫助之下,完成了生存與發展的演化進程。

農耕生產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和食物保障。其中,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糧種的發現與栽培,或為穀,或為粟,或為麥,或為蕎,或為包穀,或為青稞,等等。但是,糧種品種的差異主要源於栽培地域的差異,並不具備完備的實質性意義,因為神話所要強調的無非是糧食作物的起源過程,其中出現得最多的應該為穀種起源神話。據考古資料分析,7000多年前的中國南方許多地區已形成了以種稻為主的農業文化,如分布於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桐鄉羅家角、餘姚河姆渡、上海裕澤、吳縣草鞋山、海安青墩、高郵龍裘莊等史前文化遺址中,都發現過大量的種植水稻的遺存。正是在這種農業文化的浸潤之下,出現了搖曳多彩的穀種起源神話。

漢族神話中,是太陽神炎帝教人民播種五穀。炎帝,又稱赤帝、烈山氏,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相傳是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是醫藥和農耕的發明者。據說,炎帝發明農耕的時候,天空落下來許多穀種,他指導人們把這些穀種收集起來,播種到未開墾的土地上,就有了以後的農業。還有一種美麗的說法,在炎帝苦思冥想尋找穀種的時候,天邊一隻美麗的丹雀銜著九穗禾飛來,九穗禾墜地,炎帝遂拾起,由此發明農耕。王嘉《拾遺記》載曰:“(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1]還有一則流行於炎陵縣的神話說:經過神農的教導,人們都學會耕種,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一年秋天,人們像往常一樣把打下來的穀子放在山溝裏的大石板上曬。一天下午,突然刮起狂風,下起暴雨,在人們來不及收拾的時候,把曬在石板上的穀子全都衝走了。這時炎帝喂養的獅子狗跑了過來,它勇敢地跳到洪水中,泅到石板附近,爬上石板後在稻穀中打滾,當他身上的濕毛沾滿穀子後,便又泅渡回到炎帝神農氏身邊。雖然狗身上沒有剩下幾粒穀子,但它高高翹起的尾巴上依然沾著許多稻穀。炎帝神農非常細心地將這些穀子一粒粒收集起來,然後交給人們耕種。後來,在吃新米飯的時候,炎帝就會想起獅子狗搶救穀種的功勞,便會親自裝一碗新米飯給它吃,作為它為人們做好事的獎賞。從此以後,讓狗吃新米飯的習俗就傳了下來,以至每年“嚐新”時,家家戶戶都要用新米飯“賞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