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屈原在《天問》的開篇就對宇宙起源與最初狀態提出了一係列的疑問。因為,無論是自然的存在,還是人類的生存,必須通過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表述出來,有了宇宙時空,才可能擁有天地萬物。
《莊子·內篇·應帝王》有這樣的記載:“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說的是,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為報答天帝混沌的殷勤款待,而為混沌鑿竅,一日開一竅,七日鑿開七竅,混沌死了,但整個宇宙、世界卻為之誕生了。這裏,莊子是用寓言的形式講述了宇宙的最初麵貌與世界的開辟。倏與忽,代表著迅疾而逝的時間,而無眼、耳、鼻、口的混沌,則代表著宇宙開辟前的暗晦狀態,具有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聞不著完全超越感官範圍的無形無象的抽象特征。當混沌開七竅,可感、可聞、可視、可聽之時,千變萬化、繽紛多彩的世界誕生了。在這裏,多彩與有差別的世界來自於整體而無感、聞、視、聽的暗晦狀態,無是有的前提,整體蘊藏個性與差別。
中國神話中混沌還是天神的名字。《山海經·西經三次》記載,西方的天山上,有一隻神鳥,形狀如黃布口袋,色如丹火,六足四翅,無眼耳口鼻,善歌舞,名為帝江,說的也就是天帝混沌了。[1]這裏的天神混沌,既然無眼耳口鼻,也就無法感知繽紛的世界與萬物的個性存在,也就是說,混沌的世界無象、無名、無聲、無味,亦無善惡、無造作、無計度,高度抽象、無任何規定性的存在就是宇宙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