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和其他的文體一樣,都受到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和曆史變遷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散文顯示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和社會風貌。
殷商之時,文字初創,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普遍迷信鬼神,所以一些甲骨小辭、易卦卜辭等成為最早的文字和文學。這些文字篆刻在動物獸骨上,簡質古奧,主要是為了記事。雖然它們已經具備了“散文”的一些特征,但隻是記事達意而已,談不上文采和意趣。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私人講學,處士橫議;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社會思潮空前活躍,於是諸子散文、曆史散文應運而生,促成中國散文形成了第一個繁榮發展的局麵。諸子散文以諸子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曆史散文以曆史題材為主,如《左傳》《國語》《戰國策》等。無論是諸子散文還是曆史散文,這一時期散文的主要特色就是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濃厚的政治色彩。
《論語》和《孟子》是詮釋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多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但是言簡意賅,含蓄雋永,蘊含著極大的智慧和豐富的道理;《孟子》記載孟軻的言論。孟子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墨子》宣揚了墨家“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具代表性。《莊子》則代表道家“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散文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豐富而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在恣意表達的同時富於趣味,在諸子散文中最具文學意味。《韓非子》代表法家的主張,文章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荀子》散文的特點在於論點明確、條分縷析、層次清楚、詞匯豐富。《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期的文獻和佚事。它的特點是層層深入,條理清晰,並且善用寓言,長於譬喻,在說理的同時,又富於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