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在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一些畫家承襲了董其昌的衣缽,如“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就是在董其昌的影響下力圖集古人大成的代表。他們不注重師法造化和自抒己懷,而沉湎於古人的筆墨裏,“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四王”在筆墨技巧上,善於用幹筆淡墨表現山川秀麗,在襲古中融入自己的情趣和意味,由於對前人筆墨偏好的不同,他們在畫風上略有不同。與“四王”並稱“清初六家”的吳曆、惲壽平同“四王”有著各方麵密切的聯係,其中,吳曆山水畫的透視法和惲壽平花鳥畫裏的沒骨法是他們區別於“四王”的創新成就。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與王翬、王鑒、王原祁形成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婁東派”。王時敏祖父王錫爵為明朝萬曆年間首輔,家本富於收藏,精研宋元名跡,又受董其昌影響,摹古不遺餘力,深究傳統畫法,表示“唯此為是”。王時敏少年時學畫,頗多方便。“每得一秘軸,閉閣沉思。”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因而早年作品仿黃公望而頗有董其昌筆意,中年開始形成個人麵貌,晚年畫風日益成熟,形成倉潤古澹、鬆靈雅秀的風貌。王時敏的作品大多麵目相近,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邇來畫道衰,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可見他竭力主張恢複古法,反對自出新意而不改初衷。王時敏正是融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麵貌,但他最終缺乏對造化的真切感受。
王時敏所作《山水圖》軸為淺絳設色,采用平遠式構圖,圖繪清穀溪澗,遠處飛瀑高掛山岩,近處幽舍掩映,幾株古樹鬱鬱蔥蔥。整幅畫墨色清潤淡雅,用筆細膩樸拙,意境疏簡高逸。樹木、飛泉的刻畫使人感到靜中有聲,畫外有音,意趣精妙,屋舍之中有一老翁趺坐靜思,獨享山間之樂。峰巒間煙雲浩渺,實中有虛,筆墨技巧老練,以中峰作皴,渾厚秀逸。用墨也得董北苑的好處,墨韻婉約生動。使畫麵既有古意又清新自然。作者用筆以披麻皴為主,有條不紊,層層疊起山巒坡石。瀑布淙淙,雜樹茂密,《仙山樓閣圖》(圖9-3)是王時敏74歲時的作品,係為友人陳靜孚之母方太君七十壽辰而作。王時敏以元黃公望畫法寫此圖,畫麵上峰巒疊嶂,林木蔥鬱,流泉曲繞,長鬆挺立。山穀中點綴著茅亭草舍,環境清幽。圖中煙嵐起伏,雲霧環山,增加了畫麵的高遠感與深遠感,同時產生虛實對比,使全圖籠罩在朦朧飄逸的氛圍之中,宛若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