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出於政教、娛樂的需要,十分重視宮廷繪畫的創作,清朝宮廷設有專門的繪畫機構以管理畫家的創作,但並未正式稱為“畫院”,而冠以畫院處、如意館、內廷作坊一類的名稱。清代宮廷繪畫題材內容與風格樣式豐富多彩,有為統治者點綴風雅的正統“文人畫”,裝飾宮廷的山水、花卉畫、帝王肖像及行樂圖等,在此期間還繪製了不少表現重大政治事件的大型圖卷。這一時期宮廷院體畫的代表畫家主要有焦秉貞、冷枚、金廷標以及西方傳教士出身的郎世寧、王致誠等。
焦秉貞,生卒年不詳,山東濟寧人。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康熙時任欽天監五官正。欽天監中多西洋教士,焦秉貞在與其接觸中熟知並吸收西洋法入畫,在處理位置遠近、人物大小時采用透視法,處理得當而具有真實感,受到康熙皇帝的欣賞。焦秉貞善畫人物,吸收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畫精工,花卉、山水、人物、界畫樓觀,不論位置遠近,人物大小,不爽毫發,都能采用西法入畫。焦秉貞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與曾鯨的“波臣派”、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繪有《仕女圖》《耕織圖》等。
《仕女圖》冊是“禦覽”本,畫中僅有“小臣焦秉貞恭畫”一類識文,其畫風工整細致,形神兼備,但設色濃豔,用線纖柔,脂粉尤濃,匠氣十足。如畫冊之一《秋千閑戲》,六位仕女分為兩組,一位立於秋千之上,兩女立其左側,右為軒檻中三女或閑聊,或觀看,人物所處的環境是以工筆手法完成的,樓閣、樹木亦是工筆手法,樹幹抽象、符號化,與寫生作品恰好相反,仕女麵部的五官雖是經抽象而非完全寫實,但神態比較呆板,千人一麵,這也是宮廷畫家廣為詬病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