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二節 文人畫

字體:16+-

文人畫至明代晚期最為興盛,這與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的壯大、發展有直接的關係。作為明晚期畫壇的魁首,董其昌既引導“華亭派”的畫風,同時又提出了諸多書畫的理論,其中畫壇“南北宗”之說,大力抬高了文人畫,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文人畫的體係。

董其昌(1555—1636),字思白,號玄宰,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鬆江)人。他是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他擅長山水畫,主張以書法入畫,提倡畫家應加強個人修養,必須“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竭力標榜文人畫,追求文人畫的士氣。他以佛教禪宗分南北兩派為喻,提出著名的畫壇“南北宗”之說。將王維推為南宗祖師,以荊、關、董、巨、米氏父子、“元四家”為南宗正統;北宗則以李思訓為源頭,尊宋代趙伯駒、趙伯驌兄弟以及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為北宗一派,並標舉南宗文人畫為畫壇正統。董其昌善畫山水,其山水畫分兩類,一類為水墨山水,流傳較廣;一類為青綠山水,比較少見。他的水墨山水主要師法“元四家”,題材也無大的變化,但在運筆用墨上,將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染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古雅秀潤。他還兼長書法、詩文,每每繪完山水,題以詩文,行楷簇簇如行蠶,閃閃如迅雷飛電,全圖詩、書、畫相映成趣,和諧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

圖8-4 董其昌《關山雪霽圖》

代表作《關山雪霽圖》(圖8-4),用墨筆畫重巒疊嶂,林壑幽深,綿延無際。畫麵中遠方重巒疊嶂,氣勢沉雄。中間幽壑重重,峭壁矗立,近處村落、叢林、流泉、山徑,錯落有致,雜而不亂;大江曲折跌宕其間,雖有千岩萬壑,但不覺滯礙不通。圖中以渴筆勾勒遠方峰巒山石,運用書法的中鋒提頓進行皴擦,使線條流走輕快,疏密得宜。用墨色的濃淡燥濕顯現山岡陵石的凹凸明暗,並畫上橫點巨苔。整幅畫通過淡墨直皴的層層渲染來加以完成,意不在表現景物的形體,而是追求畫麵虛實相生的趣味,以疏曠之筆,畫出凝寒淡遠的景致。技巧純熟,無懈可擊,意境樸厚深邃。卷尾數行行楷跋文,書體娟秀剛勁,更使此圖富有書卷氣,爽朗瀟灑,別具風格。代表作《秋興八景圖》(圖8-5)是一套冊頁,共八開,其用筆回腕藏鋒,線條沉穩生拙,同時柔秀靈逸。在設色上,將水墨的濃淡、幹濕、黑白運用到極致,同時點以淡彩,淡雅生動,充分展示了董其昌山水畫的平淡、酣暢、古雅、秀潤的特點。明代晚期的文人山水畫除董其昌外,陳繼儒也是重要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