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的繪畫:譜係與鑒賞

第二節 作家畫

字體:16+-

與文人畫略有差異,元代的作家畫更突出“書(書法)氣”、“筆(用筆)韻”和“古(複古)意”,作品風格呈現出更強的個性和綜合性。在這方麵,趙孟頫的山水、人物和花鳥是典型的代表;此外,陳琳、王淵、邊魯的花鳥畫,王繹、任仁發、顏輝、王振鵬的人物畫,都可謂元代作家畫的佼佼者。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別號鷗波、鬆雪道人等,浙江湖州人。出身宋朝宗室,然一生曆宋元之變,生不逢時,仕隱兩兼。入元後,先後得元世祖忽必烈、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等賞識,官累至翰林學士、榮祿大夫,“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趙孟頫博學多才,在詩文、書法、繪畫、音律、金石等諸多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書法和繪畫,擅篆、隸、真、行、草書,其中又特別以楷、行冠絕古今,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繪畫題材及技法多樣,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創有元一代之新畫風,被譽為“元人冠冕”,對元畫及此後明清時代的繪畫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山水畫方麵,趙孟頫取法董源、李成而有新變,著力更張南宋畫院遺風,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麵,代表作主要有《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雙鬆平遠圖》以及體現其書法韻趣的《秀石疏林圖》《古木竹石圖》等。其中,《鵲華秋色圖》(圖7-14)取材於濟南郊區鵲山、華不注山及其周圍的自然景物,采用平遠法構圖。山石、坡岸、沙渚用披麻皴或荷葉皴法,山頭用青綠皴染,樹木、蘆荻、屋舍、人畜則精描細點,再以青、赭、紅、綠多種色調加以渲染。整個畫麵設色明麗濃鬱,虛實相生,畫麵結構頗富節奏感,筆法瀟灑清逸,風格亦古雅俊秀,實係趙氏複古唐宋、師法自然而融水墨與青綠山水於一體的傑作。《秋郊飲馬圖》描繪的是清秋郊野放牧的情景,為工筆青綠設色畫。圖畫野水長堤之上,秋林疏朗,一紅衣馬倌兒正跨馬挽韁,驅駿馬十數匹於溪邊飲水。此圖構思巧妙,其將林木、坡石置於右半部,人馬呈左方走向,中景露地不露天,遠山遠水則藏於畫外,很好地安排了藏與露的關係,畫麵意境溢於言表。筆墨設色方麵,突出書法用筆,人馬均用線描,線條工細勁健猶如篆籀,古樸嚴謹中蘊俊秀;畫樹石、坡陀則行筆凝重,蒼逸中含清潤。背景用青綠敷染,或朱填楓葉,或綠染坡堤,透露出濃鬱的秋日氣息。整幅作品將平視、仰視、俯視三種造景方式有機結合,同時又成功地把筆墨技巧和文人畫精神自然融為一體,猶如《浴馬圖》等其他作品一樣,代表了趙孟頫晚年鞍馬畫的典型風貌。此外,《秀石疏林圖》典型體現的是趙孟頫“書畫相通”的藝術主張。此作畫枯木叢篁,散布於大石旁側。用筆恣意縱橫,格調卻秀潤、清逸。畫巨石,“飛白”畫其輪廓,皴擦也以“飛白”成之,富於篆書的趣味;畫竹、樹用中鋒,運筆“如錐畫沙”。畫竹時筆機流暢,筆法靈活,既有力又含蓄;畫老幹枯枝則用淡墨,圓渾挺拔。畫外,趙氏常以竹自比來寄托清高自賞的文人風度;畫裏,他更進一步借簡逸風格和對筆墨趣味的追求以實現個人化的審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