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所代表的宮廷山水引領了有唐一代青綠或金碧山水的主流。與此同時,中國山水畫藝術在盛唐也迎來了自身內部的重大變革,這就是以王維為開山祖師而以張璪、王默、項容為代表的水墨山水新畫風。該畫派一反此前青綠山水的精工豔麗,突出山水的筆墨韻味與意境,從而為後世南宗山水畫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維(701—761),字摩詰,祁縣(今山西祁縣)人,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畫家。官至尚書右丞,40歲辭官隱居陝西藍田營輞川別墅。他信奉佛教喜愛山水,尤善將山水入畫,其水墨山水采各家所長,立意獨特,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以詩入畫,王維開創“破墨”山水畫法。所謂破墨是用水把濃墨分成濃淡各種層次。在一種將幹未幹的墨上,加上另一種濃淡不同的墨,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王維的山水畫使中國繪畫從“重色”向“水墨”轉變,摒棄對自然外在色相的熱心,用看似簡單的材料塗染出自然山水的神韻,這意味著畫家將以主觀感情作為創作根源,探尋事物內在本質。《輞川圖》被認為是最能反映王維繪畫風格的作品(圖4-12)。此畫卷描繪作者晚年隱居的場所,群山環抱溪流縈繞的庭院,庭院中亭台樓閣工整相對,樹木掩映,庭院外小河流動,舟楫過往,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致。整幅作品如同王維的山水詩淡泊靜謐。整個作品著色淺淡,樓閣盡顯樸實無華,山石多用渲染,描人畫水取其意,意趣生動。王維也由此成為中國文人畫的宗師。
圖4-12 王維《輞川圖》
張璪,生卒年不詳,字邃明,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中唐時期的畫家,建中三年(782年)作畫於長安,技法受王維水墨山水畫影響,人謂“南宗摩詰傳張璪”,擅畫山水、樹木、鬆石,尤精於畫鬆。張璪畫山水重靈感,富於**,往往禿筆抹寫,畫至得意處,忘乎所以,以手蘸色,揮塗起來,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張璪的山水畫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為主,不貴五彩。荊浩《筆法記》雲:“張藻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絕今,未之有也。”張璪以水墨輕重濃淡的千變萬化,揮灑出**靈動的山水人間。《宣和畫譜》著錄其畫作有《鬆石圖》《寒林圖》《鬆竹高僧圖》等六件,其中《鬆石圖》傳說是其雙手分別執筆而成。朱景玄謂其畫鬆:“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淩風雨,槎枒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雖然已無作品存世,但張璪在《繪境》中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張客觀物象與主觀情感的統一的創作方法,對後世的繪畫理論有極大的影響。